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
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 (第2/3页)
然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你肩上扛着总导演的头衔,只要你代表了国家利益,就永远是舆论工具的靶子。
一旦他犯错,不说别人,新闻集团转瞬即至。
今天现场路老板不得已的沉默是明智之举,只不过现在的他,也远不是从前孤军奋战的他了。
刘伊妃是个聪慧的女子,在洗衣机主观、客观的打击、磨炼下,特别是这两年经历、见识的多了,成长极快。
一幅他精心绘就了七年的画,中途自己醒悟过来跳出了画框,再与他结合时,已经拥有了完满、成熟的灵魂。
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百田尚树败退,小情侣的目光在镁光灯下短暂相接。
刘伊妃冲男友微不可见地挑挑眉邀功,台下的快门声骤急如雨,把路宽微笑的表情收束在镜头中。
小鬼子打岔了几分钟,柏林影展的新闻官继续点名。
国内期刊《电影艺术》记者吕松:“路导,借着刚刚的话题继续讲,我们其实之前通过您和陆钏导演两位的剧本对比,除了对待历史细节的还原存在差距外,其实在镜头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别。”
“陆钏导演剧本的很多关于战争和日军的镜头设计,都比较。。。”
吕松斟酌一下:“都比较雄伟吧可以说,请问路导对于您和他的镜头设计,特别在敏感的战争、屠杀场面上,有什么看法。”
《电影艺术》是国内隶属于文联旗下电影节协会的专业电影杂志,很具有学术性、权威性、行业代表性。
仅从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来看,就显然不是居文沛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型电影媒体可比的了。
面对的对象不同,媒体分工自然也不同。
后世太郎的《金陵!金陵!》争议颇多。
暂且不去提他杜撰出的“角川”一角这个最大的争议,仅就太郎的镜头语言来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很。
譬如他设置了日军跳舞祭祀的戏份,镜头中的鬼子们队列整齐、活力四射,面容青春洋溢;
再譬如他镜头下的行军、队列、军号仪式等都雄壮开阔,不乏仰拍的角度去诠释刻画,加上冷峻的画风,俨然一副“帝国之黎明”既视感。
这究竟有没有问题?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展现侵略者的复杂性,拒绝脸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反思。
但关键你太郎是个中国导演啊?!
就像电影中何泽慧院士在自传中所述——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一定程度来讲,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导演在拍摄立场上的歪屁股,比很多领域的落后都要可怕。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世养母曾文秀被牵扯进某文艺界的运动中,路宽自然是有深刻认知的。
“这个问题很深刻,谢谢吕记者。”
路老板肃声道:“各位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应该知道1995年彭特克沃的《零点地带》吧?”
台下包括吕松在内的各国电影媒体记者都默然颔首,品味着这位中国导演的潜台词。
彭特克沃在1960年拍摄了一部讲述二战和集中营的《零点地带》。
影片在50年后的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之际,因对纳粹集中营中“囚犯管理者”Kapo的复杂刻画,引发了对“道德模糊性”的激烈讨论。
简言之,他和太郎一样,都采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用的是平移镜头,但是在成堆的尸体出现后,镜头又被推至高处,最终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
即便导演自己不承认,但这个镜头被广泛解读为在庆祝和亵渎被屠杀者,在犹太世界里引起了极大争议!
小刘自然还不太知晓这些弯弯绕绕,听着男友和记者的解读暗暗点头。
“《零点地带》被《电影手册》痛批之后,还连累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这样的二战灾难电影。”
“作为导演,我是比较认同《电影手册》的观点的。”
“在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题材里,导演对于镜头、剧本、人物的设计,就是导演自身立场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讲,无论是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和构想——”
“在这样全人类和全民族的人道主义灾难前,此刻都必要让位于道德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镜头语言,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现场的华人媒体都神情激动地鼓掌,认可这位青年导演的深刻认知。
还是回到太郎的《金陵!金陵!》中来,无论此人究竟有无包藏祸心,总之已经被路老板送进去踩缝纫机了。
但他自己所认为的以善良的鬼子为主角更加艺术,却大大地伤害了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
用追求艺术的借口,在这样一个全民族最血腥和疼痛的伤疤上撒盐,是可耻和不负责任的。
这还不像潜伏中的谢若林讲: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可耻。
因为电影的文化产品属性,在这样的题材里,导演的镜头、角色和拍摄思路确实被赋予了道德感。
中国媒体被叫了两家,新闻官点了德国《明镜周刊》的名。
也许是觉得在老狐狸路宽身上挖不出什大料,后者对有德国血统的汉克斯更感兴趣一些。
“汉克斯先生,您和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都有过合作,和这一次同路宽导演合作,有什么异同和感想?”
这话有些明中立,实贬的意思。
人家两位导演都是奥斯卡最高荣誉获得者,你路宽声势再大,至少目前不是。
只可惜汉克斯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阿甘微微挑眉,摩挲着下巴假装思考,老影帝了。
“史蒂文是用镜头讲述史诗,伊斯特伍德让我明白表演的克制与力量。”
“路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像是一个疯狂艺术家和苛刻的工程师的集合体,非常偏执,有那么一刻瞬间我们都感觉他精神不大正常——”
他侧头看了眼刘伊妃:“即便对Crystal这样可爱的女朋友都是这样,况且我和摩尔又不会中国功夫,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应。”
台下记者们哄堂大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我不是太喜欢比较导演们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如果叫我来评判的话。”
“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交响乐指挥,伊斯特伍德是西部片的传奇枪手,路更像一个拿着画笔的炼金术士,总能在你以为‘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变出更惊人的东西。”
汉克斯回答完毕,对着路老板幽了一默:“Boss,记得帮我回美国的飞机升个舱。”
又是一阵掌声加欢笑,鬼子记者走掉以后,采访现场就比较和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