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焉知非福?全球狂飙!

    第四百一十四章 焉知非福?全球狂飙! (第3/3页)

   行为集体化,有组织的举报、控评等行为,实质是文化领域的“多数人暴政”,严重破坏学术讨论的公共空间,卑鄙至极!

    我必须指出,真正的历史敬畏,应该建立在严谨的史料研究和理性对话基础上,而非这种情绪化的网络审判。

    建议这些年轻影迷重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何为健康的公共讨论。

    事实证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文贼的战斗力确实很强,这种披着学术外衣的高帽和脏水,在公智里也属于顶级了。

    普通网友哪里能辩得过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媒体人和学者,无奈气急只能国骂伺候,把一众老狗的微博和博客搞的得乌烟瘴气,却又乐此不疲——

    能涨粉啊!黑粉也是粉!

    朱、《楠》等几条领头的狗在村口叫了,村里其他的狗一起跟着叫,尽管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但他们知道自己银行账号里的汇款来源。

    有鬼子、有国内、有北美,甚至还有湾省,当真是群魔乱舞。

    国内的假想敌也就是那老几位,问界国内外的庞大产业规模叫人看得眼红,但最了解你的往往是敌人。

    你的影视制作跟华艺、澄天、光纤、伯纳等竞争;

    你的院线跟万哒竞争;

    你的问界商城跟桃宝竞争,问界视频跟其他视频网站竞争;

    你的盟友微博和博客网跟其阿里、邓温迪、其他门户竞争;

    更不要提你国外的偌大产业,还要面临北美本地企业的觊觎和当局的政策威胁。

    问界控股是一座大厦不假,但崩塌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核心和导火索就是资金链问题。

    问界自己内部知道,内地增长迅速的电影板块、北美的电影和DVD市场是掘金和环节资金压力的主要来源。

    但敌人也知道。

    他们捕捉不到其他的弱点,只有不遗余力地在每一部电影上进行狙击,譬如这一次奥斯卡评奖的横生枝节。

    只不过,从首映式开始的形势突变,叫所有的观察者、竞争者都看得目瞪口呆。

    首先是欧洲三大里最亲中的柏林影展在推特的官号上发声,认为“顽固的学院评委忽视了真正的艺术杰作,仍旧沉溺在自己的审美霸权中”。

    全世界都受到好莱坞倾销的影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本土市场的份额早就被侵蚀得不轻,欧洲三大对好莱坞是“又爱又恨”。

    恨它的强大电影霸权,又要依靠好莱坞影星们为自己的电影节增彩、创造噱头、吸引目光。

    这其中,柏林影展因为每年的举办时间只堪堪在奥斯卡前一周,受到的冲击最大,这一次又把金熊给了《历史的天空》,自然也是最先开炮。

    随后是世界唯二的电影权威杂志之一的《视与听》,公开质疑奥斯卡的双重标准和艺术独立性,认为让这样的佳作折戟于最佳影片,是好莱坞自己的损失。

    戛纳和威尼斯见这把邪火在全球都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也不吝来浇一把热油,和柏林一起重申和表达“巩固欧洲电影话语权”的核心命题。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无论是路宽自己,还是奥斯卡,亦或是欧洲三大,新闻集团,国内华艺、澄天阿狸等竞争对手,各家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和手段各异,但最后总逃不过利益二字。

    舆论操控和市场营销、话题营销是面上的工作,真正的成果还是要体现在票房和版权的落袋。

    对于这部包含营销费用在内总成本6000万美元的历史传记片,除了3个月后的DVD发行收益外,需要从全球票房逐步收回投资,完成盈利。

    首先是欧洲和南美等其他地区版权,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被法国专做文艺片的的MK2公司买断,直接收回近三分之一的成本;

    紧接着是从2月24号奥斯卡颁奖礼结束开始的一周,截止3月1号的单周票房高达3200万,较前一周增长200%。

    除了全美艺术院线大面积扩容上画外,商业院线也看到了商机,主动联系降低保证金,紧急将排片从800家扩至2200家,单日票房峰值达600万美元.

    截止此时,北美市场上画3周多,累计票房8700万,按照现在的走势,第四周下画后突破1.1亿美元有望。

    这个数字将打破路宽自己两年前《塘山》在北美的近亿票房。

    《塘山》在北美营销的是世界顶级特效的灾难片,是商业片范畴。

    但《历史的天空》题材有着先天桎梏,如果没有奖项和“惜败”的噱头发酵,极难取得这样的成就。

    如果以除开亚洲市场外全球狂飙的票房数字计算,按照北美市场2.5-3倍的票房成本系数,原本6000万美元的总投资,已经堪堪回本。

    整体上看,专业影评人痛批奥斯卡“文化双标”、粉丝狂骂评委“有眼无珠”、媒体猛炒“全场起立”的悲情英雄剧本,三方一起将《历史的天空》抬上了神坛。

    当问界内部狂喜着把目光转向国内和亚洲——

    以人民币结算,中国市场(含港澳台)首周票房即高达7000万,对比2007年12月的贺岁档冠军、总票房2.6亿的《集结号》优势明显,下画前的数字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在日苯市场争议和票房并存,首周票房2.5亿日元,不到1500万人民币,部分影院遭到右翼团体抗议,但NHK等主流媒体还是相对客观地报道了影片的历史价值。

    加上大江健三郎等由东宝联系的左翼学者公开支持,部分日苯观众自发组织观影,支持从《鼓手》开始就在四岛声名鹊起的“亚洲下一个黑泽明”。

    其实抛开题材不看,日本观众偏好细腻叙事,影片中张纯如的学术探索与魏特琳的人道主义精神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韩国市场立大功,基于“同仇敌忾”的立场,首周票房突破2200万人民币,按照韩国的观影人次为主的票房统计方式,总观影人数突破100万,再次刷新中国电影历史。

    韩国观众因自身慰安妇、日军暴行历史,对影片情感投射强烈,Naver电影版块评分9.1,网友发起“中韩共同历史记忆”话题,场面火热。

    问界控股上下一片欢欣鼓舞,每天看着狂飙的票房数字数钞票,《楠方》、朱大珂等聒噪的声音似乎也不太在意。

    或者说从未在意过。

    即便村口的这几条狗已经对着主持正义的群众们狂吠了许久。

    大快人心的转折出现在内地上映首周后,《人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一柄刺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剑》的评论文章,署名何振华。

    看得所有反动派目眦尽裂!

    《人报》的社评署名很有讲究。

    譬如“任仲平”,意为“人报重要评论”,是报社1993年创设的集体笔名,代表最高规格的评论,一般用来解读国家级的政策;

    署名“国纪平”的文章,一般是聚焦大国关系、全球治理等议题的国际评论;

    “钟声”意为中国之声,是今年刚刚推出的快速反应机制,会对前文提到过的外媒对奥运的恶意揣测和造谣做出专门辟谣、应对;

    那这位“何振华”呢?

    也是今年年初才推出的笔名,意为“如何振兴中华”,创设的背景是2008年高涨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浪潮,用以引导正能量,激发爱国热情。

    因此,这篇文章一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思想、澄清玉宇的作用。

    主流媒体迅速看齐,各社会团体组织观影不在话下。

    文章《利剑》指出:

    《历史的天空》通过拉贝、魏特琳等西方亲历者的视角,引导西方社会承认大屠杀并非“远东的局部悲剧”,而是和奥斯维辛同等的人类文明之耻,是对西方主导的二战史观的纠偏。

    当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拉贝颤抖地记录战斗的惨烈时,西方观众才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在这场浩劫中,我们不是等待拯救的“沉默的羔羊”,而是用血肉书写抗争史诗的主体。

    日右翼记者百田尚树在柏林影展提出的不友好问题,恰恰印证了影片存在的现实意义。

    而我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北平奥运会总导演路宽先生在胶片上完成的,是一场缺席了半个世纪的《东京审判》的续集——

    不是通过国际法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唤醒全人类本性中的良知,将否认者钉在道德的耻辱柱。

    笔者认为,这部电影基于上述原因,是拍给西方人看的,但更是拍给国人看的。

    因为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快递给未来的时光胶囊。

    当银幕上重现1937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惨案时,影院里的90后观众第一次听清了魏特琳日记里那句被尘封的呐喊:“金陵永生!”

    而这四个字,至今仍旧被镌刻在这位国际友人的墓碑上。

    影片用影像缝合了被政治动荡、文化断层撕碎的民族记忆,让年轻人理解:铭记不是沉溺伤痛,而是拒绝再度成为“沉默的帮凶”。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次夺回历史解释权的文化行动,当幸存者夏淑琴在首映式上高举原著时,她完成的是一场迟到的“证词交接仪式”。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骄傲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即便《历史的天空》因为文化隔阂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它终究在另一个战场大获全胜!

    在北美,500万华裔鼎力支持,海外同胞、侨胞们万众一心,张纯如女士的《金陵大屠杀》再版、热销!

    在欧洲,柏林、威尼斯、戛纳三个电影节所在城市相继声援,认可影片的故事性和深刻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电影首周即突破贺岁档、春节档记录,无数国人看得潸然泪下,完成了跨越七十年的记忆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韩国,在日苯,在整个亚洲。。。

    影片结尾,我国青年女演员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女士和齐藤邦彦的辩论虽然无果,却让观众看到:

    真正的胜利不是逼对手低头,而是让真相成为人类的共识。

    这种超越民族仇恨、追求普遍正义的精神,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文化担当。

    我们期待,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创新之力开拓未来,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想,历史会永远记得,在2008年的春天,一位中国青年用电影的力量,谱写了一曲民族血泪和正义史诗。

    谢谢你!路宽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