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争辩
第九十八章:争辩 (第2/3页)
,邀请对方一块坐下。
仆人们站在公孙鞅的身后,静静的侍立着。
何博问公孙鞅,“你是哪里来的?”
“从卫国来的。”
“沿着漳水要去哪儿呢?”
“去魏国河东郡。”
“去哪里干嘛?”
“学习先贤的智慧,寻求变法强国的办法。”
何博“哦”了一下,随后抚须赞叹,“你竟然有这样的志向,真是难能可贵!”
小小年纪,
就知道变法了,
这可比正在开魏国倒车的魏侯击聪明多了。
这几年,
随着魏侯击越发的老迈固执,河西学派出身的平民士人,很少有被重用的。
魏国的朝堂上,贵人封君的数量越来越多。
加上国相公叔痤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还在暗中排挤有才能的臣子,让魏国的朝堂越来越乌烟瘴气。
魏国的霸业不再光辉四溢,显露出几分颓废的丧气。
这让经历过文侯“唯才是用”时代的西门豹叹息不已。
好在,
他已经死了,
还有了新的君主辅佐,不需要再替魏国的未来去担忧悲痛。
而且他曾多次劝谏鬼神给予凡人选择,不要过多的插手。
凡人要从种种坏事中吸取教训,才能成长的更加强大聪慧。
如今成了鬼,
又怎么可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呢?
“你叫什么名字?”
公孙鞅吃完手里的,何博又给他递了一串过去,并且问道。
“我是卫国的公族,叫做鞅。”
按照当今之世的叫法,少年在离开卫国之后,可以直接被称呼为“卫鞅。”
何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但此世同名的人太多了,何博一时也分不出来到底谁是谁。
比如说,
才继位两年的现任周天子,也叫做喜。
天子喜和老鬼喜,二者可差太多了。
想了一会没想明白,
何博便放弃思考,继续和新认识的少年打招呼,“你是要去学习卜子的智慧吗?”
卜子,
即是世人对开创河西学派的子夏的尊称。
因为子夏乃是姒姓,卜氏。
河西学派尊崇子夏的教导,并不强调“克己复礼”,而是要“经世致用”。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名言,便是出自于子夏之口。
又因为此时有过变法实例的李悝、吴起,都曾是子夏的学生,因此人们若想寻求变法的奥义,多去参悟子夏遗留下来的言行语句。
结果卫鞅说,“也许吧,不过卜氏之儒,我觉得其变法的强度,还是有些弱了。”
何博眨了眨眼,疑惑了,“啊?”
子夏的各种提议,还弱吗?
子夏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本就颇为奇葩。
其人性格阴郁勇武,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人,他都懒得交往,搞得孔子都有些忍不住了,年迈之时还不忘拉着子夏的手嘱咐他,“子夏啊,你以后一定要多讲仁义,要做个君子,不要当小人啊!”
子夏自然应下,
然后他开创的河西学派,就帮助魏氏到处宣扬仁义,乃至于瓜分晋室,痛击周礼了。
“那你觉得如何呢?”
何博在卫鞅发表了豪言壮语后,便端庄起姿态,对他问道。
西门豹身为河西学派的弟子,也忍不住挑眉看着卫鞅,看这小子能说出何等的惊世之言。
什么水平,
竟然敢说我的师门不行?
卫鞅一点也不怯场,他沉吟了一会,然后开口道,“当今之世,比较前三十年,已然大变!”
“三家分晋之前,晋室固然衰颓,周室固然无力,但表面上,仍旧能保留其尊崇。”
“然而三家既立,周天子无力保全同姓之国,已经证明了礼乐完全失去了约束世人的效果!”
三家当初,可是压着齐康公,直接跑到洛邑,威胁周天子承认自己地位的——
晋国始受封的诸侯,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身份高贵,和天子亲近。
齐康公则是辅佐周朝建立的太公望之后,数百年来,同天子联姻不断,关系非常。
三家当时的做法,
可谓将天子的脸面扔到了地上!
而周天子对此毫无反抗之力,还要在旁边拍手赔笑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