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番外)克拉苏寻秦记(终)
第387章:(番外)克拉苏寻秦记(终) (第2/3页)
“他们的繁衍,以及通过祖先建立起来的认同,让我感到恐惧。”
“秦人对战争和掠夺土地的热爱,并不比罗马少!”
“我想,我需要建议家族,安排一些血脉来到这里了。”
“毕竟我在安都城结识的智者告诉我:只有广泛的抛洒渔网,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而对一个世代经商的家族来说,
有什么比长久繁衍、获得财富更重要的呢?
罗马的光辉?
如果可以,克拉苏当然希望它能永远存在!
“唯一不好的是,秦人对商贸存在莫名的警惕,我需要等待他们这场公民大会的结果。”
“愿众神保佑克拉苏家族!”
……
当克拉苏在安静书写自己日记,并抓紧机会大吃特吃秦国美食的时候,
位于王宫大广场之前的数千人集议,也随着日落,慢慢走入尾声。
皇帝安排的侍卫在周边持起了明亮的火把,以代替暗淡下去的太阳,继续照亮正在进行最后辩论的四个人。
其余人等,
口舌并不如他们锋快,才智并不如他们充足,眼界并不如他们广大,所以当这四位不知道从哪里探头出来的隐士登场后,便已经退下,将舞台留给对方。
“真像啊……”
一直端坐在台上,以示自己对这场集议重视的皇帝看着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要打起来的四人,忽然发出一声轻叹。
旁边的丞相好奇的侧过头。
只听皇帝说,“这场上的四位,分别姓卫、孟、吕、黑吧?”
“是的。”
“知道他们具体的姓名吗?”
“并没有,这几位隐士并不愿透露自己的来历,就连那位黑氏的长者也摆手不言。”
“真是可惜。”皇帝又叹息起来,“朕听他们的辩论,总忍不住想起史书中记载的,商君当年舌战群臣之事。”
“而那位孟氏长者在儒学上的研究,也足以为秦国儒家的执牛耳者。”
即便秦国仍旧重视法度,但随着国家安定,儒家学说自然而然的流行起来。
只是相对于中原的那一支,
秦国这边,由于身处域外,人口对于周边蛮夷来说,还没有呈现压倒性的优势,所以秦儒更加关注礼法、教化这方面的事情。
可以说,
兜兜转转数百年,一下子就回归到了孔夫子的年代。
“至于吕氏……”
“黑”是与国同休的庞大家族,
而“吕”虽然也在秦国显赫过,但那是百年以前的事了。
那个时候,
老秦人还在老家虐待六国呢。
等到始皇帝掌权亲政,当时的丞相吕不韦很快自尽,吕氏族人被尽数迁往岭南……
是以当年太祖西迁,并没有吕氏跟随。
这个姓氏在西秦国中,是极为罕见的。
当然,
“刘”氏在西秦,也是非常罕见的。
要知道,
皇帝当初下令赐予某位善于耕种的刘氏长者鸠仗时,心里其实是经过了一番纠结挣扎的。
“可能是南越国的遗民,乘着船只渡海而来的吧。”丞相如此说道。
吕氏被流放岭南后,便在那里扎根下来,并于南越国中发展壮大,找回了往日的荣光。
只是,
当安国少季全力以赴,通过替南越太后努力疏通水道,实现了当年嫪毐都没能完成的伟业后,吕氏的荣光又消退了。
因为他们反对归附汉朝,被汉朝派来的将士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和清理。
为谋生路,参考前辈经历,渡海跑路到秦国,也是有可能的。
虽然海路遥远,但依靠水流推动,贴着海岸线行船,倒不至于遇见太大的波折。
“也许吧。”
皇帝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
他只是听着场上四人的话语,对着丞相说,“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
“想到他们的姓氏……让朕颇有商君孟子复生在眼前的恍惚之感。”
丞相笑笑,“先贤早已逝去,这不过是巧合罢了。”
“当务之急,还是听取他们的观点,做出适当的决策,好解决国内的忧患。”
“爱卿言之有理。”皇帝点了点头。
火光从明到暗,
直到夜半,
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下去。
但秦国的君臣还不能休息。
当参与集议的人群散去后,他们仍旧要聚集在宫中,针对日间那些抄录下的内容进行朝议。
行商的好与坏,
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被皇帝下令,用两张巨大的白纸,一一书写出来,于群臣面前摊开。
当晨光熹微时,
紧闭的宫门重新打开,一夜未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