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143章 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 (第1/3页)陈剑看到的是一份通讯记录。
或者更准确的说,那是一份聊天记录。
文件里记载着地下核工事运作中一切繁杂的、琐碎的事项,也充斥着各种枯燥无味的系统自检、异常报警、维护提醒的信息。
这份记录本来应该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但因为有“人”的存在,有沟通的存在,哪怕以管中窥豹的形式,伏羲也从中快速梳理出了一系列的有用信息。
活生生的“历史”第一次以相对完整的形式展现在了陈剑面前,而当陈剑开始静下心来读这份被伏羲整理出的记录时,他仿佛也被带入到了那个对他来说既是未来、也是过去的时代之中。
2026年12月31日,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里,幸存者们终于开启了帝都附近的地下核工事。
从聊天记录的只言片语中,伏羲总结出,在那之前,他们已经想方设法地将能找到所有幸存者全部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达到近30人的聚落。
而在那之后,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他们开启了最重要的001工事,得到伏羲系统的支持。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尝试恢复生产,而是试图去寻找有关大灾变的真相。
他们找遍了周围的所有科研机构、档案库和图书馆,并不专业的众人集合了所有智慧、充分利用了伏羲的帮助,但最终,他们也只得出了与陈剑当初获得的信息近似的答案。
大灾变的成因已经超越了当前人类的科技和认知水平,在无法进行更进一步、更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之前,哪怕是最强的人工智能,也无法从已有的信息中推测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在得到这个回答后,聚集在帝都的幸存者们暂时放弃了对“答案”的追求。
他们开始着手尝试寻找幸存者,并逐步扩大了聚落的规模。
这段时期对他们来说是和平的,顺利的。
他们没有遇到太大的威胁,唯一的问题就是,在网络全面断绝的情况下,想要靠无线电来联系幸存者并不那么容易。
原因也很简单。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会使用无线电的。
甚至于,对大部分人来说,哪怕是简简单单地使用发电机为自己的生活区提供电力这件事情,都不那么容易。
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一次又一次的呼叫,几乎搜遍了帝都周边区域,聚集起了超过两百名幸存者。
这些人团结在一起,收集食物、整理装备、组织教育,将整个基地推向了欣欣向荣的方向。
随后,在某一天,有人提出了开启地下核工事的建议。
而从这一天开始,这份宝贵的记录,也终于得以保存。
从2046年12月31日,一直到2047年2月,记录平淡如水。
驻守在这里的、名叫王赫的幸存者每天例行向帝都基地报告核武器的储存状况,以及他的工作日程。
陈剑看到,他偶尔也会向基地内的其他人抱怨。
他觉得这里的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他觉得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维持一座那么大的核武库。
因为地球上的人都快死光了,能让他们动用核武器的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了。
他想要干脆把核武库彻底封存,但帝都基地里组织的决策却很简单。
当前情况未明,核武器这东西或许永远用不上,但一定要保证“能用”的状态。
于是,他也只能按捺下心里的躁动留了下来。
不过好在,他的岗位并不是固定的。
2月6号,他跟基地里的所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
随后在3月,他被编入了基地里的侦察小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外出探索。
再次回到核工事里时,他的心情似乎放松了下来,聊天时的状态也好了许多。
“帝都附近都找不到活人了无线电的回应也越来越少。”
“太可惜了.前天我们赶到保定时候,那里的一个幸存者正好.”
“哎,总之他没扛住。”
“感染引发的高热,我们过去的时候已经晚了。”
“不过还好,其他人接回来了。”
“现在咱们有340人了,你说,以后努努力,我们能不能把全国的人都聚集在帝都?”
他跟帝都基地那头的通讯员闲聊着营地的状况,而从他们口中,陈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幸存者基地。
第一座炼钢厂顺利启用,第一片农田完成了播种,人工湖被开发成鱼塘,有人建议搞桑基鱼塘的循环经济,却又发现北方根本种不了桑叶。
这些并不那么专业的幸存者们在很多时候就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但他们却充满了活力和斗志。
被找到的幸存者越来越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帝都基地的规模便扩展到了500人以上。
而这时候,良性循环已经开启。
食物不成问题,安全不成问题。
所谓末世中常见的“内讧”和“权力斗争”的桥段根本就没有发生。
领导体系被建立,而后,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
王赫似乎对这个计划有不少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