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初抵邺城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五十五章 初抵邺城 (第1/3页)大晋永康二年(301年)二月下旬,常山王司马乂与常山内史刘羡率常山军抵达邺城。
此时的反赵形势,可谓是如火如荼,一片大好。
在潼关以西,黄河以北的广大土地上,响应檄文的义军已经连成一片。以常山国与邺城征北军司为中心,中山王司马缉、太原内史刘暾、冀州刺史李毅、魏郡太守牵秀、顿丘太守郑琰、阳平太守和演、广平太守何绥等人纷纷响应,声势甚为骇人,直接将朝廷的影响力阻隔在了汲郡一带。
这使得新登基的赵王直接与河北各郡国失联。
而随着常山军以迅雷之势攻破房子,占据赵国。其余至国的藩王或治理地方的内史,皆为之胆寒。他们接连向司马颖与司马乂发出信件,表明支持讨赵。这些藩国虽没有多少兵力,短时间内无法派出军队援助,但也能援助了大量的粮秣工匠。以河北囤积数十年之富,足可令义军后勤无忧。
赵王惟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在幽州都督边疆军事的宁朔将军王浚。可王浚刚刚上任,属下多半是刘弘的旧部,这使得他也小心翼翼,不敢正面招惹义军。只是在宁朔军司内召开军议,勒令幽州各部兵马,皆不得妄动,形成了事实上的中立。
而在河南,作为义旗首倡之地,热情更是惊人。与河北不同的是,河南的官僚往往还未有反应,底下的将士便已自发行动。兖州、豫州作为征东军司都督之地,自不必说,可连青州、徐州,乃至扬州、荆州,都有大量的将士自发前来参与讨赵。
此前河北众人还以为,齐王号召三十万众的言语有所夸张,可河南的种种迹象表明,这确实是一种事实。
而以如此兵势,南北夹攻洛阳,义军的声势已经超过了当年汉季时期的诸侯讨董。
反观赵王一方,孙秀在狼狈杀死司马允后,再让司马伦上位,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此时也由不得他们反悔了。
面对南北出现的叛军,他们大肆封侯,稳定京畿秩序。其滥封之多,达到了朝堂上无人不侯的地步。以致于这些新晋的侯爷们,凑不齐头冠上象征地位的貂尾,竟只能用狗尾来凑数。
而在义军即将压境的情况下,孙秀极力拉拢河间王司马颙。毕竟他坐镇长安,麾下的兵马虽不过七八万,但多是能征善战之士。孙秀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得到征西军司的支持,这样即使在长安遇挫,大不了他也复刻董卓,封锁潼关,坐守关西。
但总体来说,即使得到了司马颙的支持,以二十万对五十万,孙秀还是处于兵力的绝对劣势。
因此,义军一方多极为乐观。很难想象,联军到底该犯下何等的失误,才能走向失败。哪怕是最悲观的角度,也无非是重走讨董的老路。到时大家割据一方,占地为王,也逍遥自在。但司马颙在关中也才一年多时间,根基不深,在军中又无威望,哪里比得上当年废立皇帝的董卓呢?
刘羡与司马乂一行人,还未开进邺城,仅仅一路走来,就可以感受到这种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境界了。
赵国的南面是广平郡,刘羡等人穿过襄国、邯郸等城市时,四处都可以看见勤王讨逆的旗帜。明明是春耕农忙时间,走在平原上,不时能看见许多游侠骑士,他们高呼着报国杀贼的口号,在田野间操练比试。
其中又有一些人,看到司马乂的旗帜时,就围上来毛遂自荐。这些人基本都是寒门出身,张口便自比管仲乐毅,颇有一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
可惜,司马乂现场考校一番,结果不出意料。他们的能耐都比诸葛亮差得很远,其中夸夸其谈的最多,有真才实学的很少,能入司马乂法眼的就更少了。
司马乂仅挑了几个粗通文武的入帐下作勇士,其余的便令上官巳统统打发了。可即使如此,求见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这使得他们在路上很是耽搁了一番时间。
而离开广平,抵达魏郡之后,这种热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