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关羽三观受击,不想人情世故有这么多学问
第261章 关羽三观受击,不想人情世故有这么多学问 (第2/3页)
“吾身在河北,此间事务烦我,不可轻离。”
“宜另择人选,为我于中斡旋。”
甄宓又问李翊打算挑谁。
李翊沉吟半晌,缓声道:
“鲁子敬身在徐州,离前线不远。”
“其人是忠厚长者,素与云长相厚。”
“吾意书信两封,一封遗书子敬,使他代我劝谏云长。”
“一封遗书元龙,使他知晓我之诚意。”
听到这儿,甄宓也反应过来了。
难怪不得李翊这么有恃无恐。
丝毫不担心丞相加征南将军联合起来针对前将军,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与后果。
敢情是要踢皮球,把锅甩到鲁子敬头上。
妙,妙哉。
正好鲁肃是太傅兼监军,地位崇高,由他出面解决,再好不过。
“……善,事情就这般定了,卿可替我磨墨。”
“……喏。”
甄宓依言做了,李翊提笔,很快便写下了两封书信。
然后交给快骑,命他星夜送往鲁肃处,与陈登处。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鲁肃在下邳与诸葛亮共事,时刻关注着前线战局。
对于内部生隙之事,两人也只是略有耳闻。
是因陈登不想把事情闹大,有意不叫传出去。
本来鲁肃、诸葛亮都不该知晓此事。
这日,忽有河北相府使者来到。
言说是专程找鲁肃的。
鲁肃接过书信一读,才知前线战场出了岔子。
李翊以丞相身份,命鲁肃到前线去调和关羽与淮南众将的矛盾。
鲁肃此人虽号称是忠厚长者,但内心也是很腹黑的。
他一眼便看出李翊的用意,
好嘛,陈登让你出面来调和,你把锅甩给我。
我堂堂太傅,去卷入前将军与淮南派系之间的斗争。
万一一个不留神,深陷进去,怕是要直接成为一个政治污点。
搞不好,将来连升迁的机会都没有了。
你李翊安得这是什么心呐?
偏偏他鲁肃是此战的监军,还真有义务去前线。
更别说李翊是直接以丞相,齐国二把手的身份向他直接下达命令了。
李翊除了让鲁肃去调和这件事以外,
甚至连具体步骤,如何开导关羽,都写清楚了。
你准备这么充分,干嘛不自己出面,偏要找我啊?
鲁肃挠了挠头,直呼这件事不好办。
关羽的脾气他是知道的。
一个是齐国前将军,齐王的手足兄弟。
一个是淮南派领袖,征南将军,齐王的宠臣。
陈登的淮南每年向中央交那么多钱上去,齐王对他喜欢的不行。
这事儿稍微处理不当,两边得罪。
可真要闹大了,惊动到齐王那里。
便是给齐王出难题,鲁肃也算是职场老油子了,又岂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一旁的功曹在旁侧劝谏鲁肃道:
“太傅,此事可不好办。”
“丞相威权盛于齐国,尚不肯亲自出面。”
“您又何必去趟这趟浑水?”
“您只推脱说下邳有事不能离开,关将军假节督前线诸将。”
“有事由关将军决断即可,您便能留在下邳,不用去前线了。”
“料丞相也不会对此说些什么。”
唉……
鲁肃叹了口气,眉头紧皱。
诚然,他是不想趟这趟浑水的。
心中也想,以关羽、陈登的能力,纵然因利益纠纷产生了矛盾。
但如今前线战事节节顺利,应该不至于出什么岔子罢?
想到这儿,鲁肃又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当你不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只会去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事情。
这时,下人来报,军师将军诸葛亮求见。
“……孔明?”
鲁肃在下邳与诸葛亮共事了几年,两人也算意气相投,关系还不错。
既是同事,又是好友。
见孔明求见,鲁肃即命人请入内。
“……子敬,丞相令你到前线去监军。”
“你怎么还不动身?”
诸葛亮上来便开门见山。
鲁肃蹙眉,叹息道:
“相命不好违,少时我自会动身。”
“肃所虑者,乃丞相交代之事耳。”
鲁肃考虑一番后,还是打算去前线的。
毕竟他是监军。
只是从本心上讲,不想卷入这场争斗。
因为两边都不是善茬儿。
关羽虽与自己关系好,但脾气太倔,刚而自矜。
陈登则完全跟自己没什么交际,又背靠富庶的淮南。
自己平日从淮南要钱要粮时,都还得看陈登脸色呢。
诸葛亮一摇羽扇,启唇说道:
“……丞相如此安排,自有他之用意。”
“子敬只需按照丞相吩咐行事便好。”
鲁肃苦笑道:
“孔明,吾知卿素敬丞相,以之为范。”
“然不知此中利害盘结,非只言片语可解。”
诸葛亮一眨眼睛,嘴角轻轻上扬:
“丞相已亲笔书信一封,送至陈征南处。”
“以二人关系,陈征南必不为难子敬。”
“至于关将军处,亮想来,其人虽傲,然识大体。”
“只要子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便可轻松解决此事。”
其实这件事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事,很好解决。
只是牵扯到这件事的人的身份太高了。
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得罪许多人。
正因如此,所以这件事情才不好办。
鲁肃忽然想起些什么,忙问诸葛亮道:
“孔明,丞相书信,只我一人看过。”
“汝是如何知晓此事的?”
诸葛亮解释说:
“相府使者,已向亮说明此事。”
鲁肃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看来李翊料到自己了会对这件事情产生犹豫,便让诸葛亮出面劝自己。
诸葛亮的话还在继续:
“除此之外,丞相还题了一副字,命我交给子敬。”
“字?什么字?”
诸葛亮乃从袖中取出字条,将之交给鲁肃。
看字迹,的确是李翊亲笔写的。
而内容只有一句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
是夜,雨霖。
经过数日的忙碌打捞,关羽终于将安阳城内的魏兵全部俘虏。
现在,他终于能够享受此次水淹七军的战果了。
帐内,关羽高坐于帅帐之上。
命人将于禁、浩周、东里衮等一众魏国高官押解上来。
少时,群刀手押解俘虏入账。
于禁披头散发,狼狈不堪。
拜伏于地,连连叹气,乞哀求命。
关公赤面生威,诘问道:
“吾奉诏讨贼,来收取汝南。”
“汝怎敢不自量力,使兵前来抗吾?”
于禁苦笑道:
“……上命差遣,身不由己。”
“望将军怜悯,誓以死报。”
关公绰髯笑曰:
“闻汝为魏国宿将,曹操倚重之臣。”
“成何等辈,尚且以死拒我。”
“汝怎么便屈膝投降了?”
没错,关于于禁的投降,一直饱受争议。
大家都觉得于禁这个人,前后差距也太大了。
感觉都不像是同一个人。
前期那么一个威严、毅重,清廉,大公无私的将军。
怎么最后就骨头一软,屈膝投降,晚节不保了呢?
中间也没经历什么变故,遭受什么打击啊。
在《镇魂街》里面,于禁有一句火出圈的台词: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你别说,
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见刘备烧掉了自己的营寨逃走。
当时于禁和夏侯惇不疑有他,乐呵呵去追,结果中了刘备的埋伏。
被刘备大火一烧,损兵折将。
于禁这一战,也算是蹈火了。
赴汤呢?
别说,后面还真赴了个大汤。
所以于禁还真算是为曹家赴汤蹈火了。
当然,调侃归调侃。
于禁投降的动机,至今依然是个迷。
普遍猜测于禁是为了保护士兵,才投降的。
但这显然说不通。
你于禁当场战死,关羽也不会杀俘虏的。
关羽爱护士卒,这事儿大家都知道。
又怎会滥杀呢?
其实,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于禁当官儿当惯了。
不是他一人投降,是连带着浩周、东里衮等一众高官都没有抵抗,直接就投了。
当时情况危急,几个大佬当官当惯了后,就光想着怎么活命了。
先投降嘛,完事之后再考虑怎么斡旋一下。
比如通过外交谈判什么的,让我们回去。
毕竟以于禁等人的身份,也算是国与国之间的重要筹码了。
所以,
真的只是一念之差,没有想那么多。
但就是这一念之差,
才让于禁苦心立了一辈子的人设,一夜崩塌。
在曹操眼里,
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