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大量囤积物资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377章 大量囤积物资 (第1/3页)怡和洋行,大班办公室。
在抗战时期,怡和在重庆最重要的人物是担任公职的约翰·凯瑟克。早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约翰·凯瑟克便返回伦敦加入了英国政府的作战经济部,后调往蒙巴顿将军所在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担任对华事务政治联络官。
其在山城时,是对国民政府比较强硬的代表人物。
战后,约翰凯瑟克重新担任怡和大班。
但随着新华夏的成立,怡和的资产损失不菲。
怡和在内地的资产,主要是港口码头、物业地皮,这些现在已经无法出售,故不可能转移;另外一方面,怡和还在做着内地的贸易——向内地运输棉花、香烟与啤酒、小量的五金和机械,并输出华夏土特产。
但这些贸易,远不能弥补怡和在内地的损失。
约翰·凯瑟克收起悲观的神情,对属下说道:“如今远东航运进入寒冰期,我们怡和要出售一些用不着的二手船,保留实力。最近那三艘5000吨的船,报名竞拍的人多不多?”
如今远东的航运力量,以太古、怡和、旗昌(美国)为主,然后又有少量的挪威、法国等国家航运企业,最后便是华资航运企业。
一名高层说道:“报名的人不多,但有一个特殊的人!”
“喔”约翰·凯瑟克好奇的问道:“是谁”
“是陈光良的弟弟陈光聪,不知道是他打算自立,还是代表陈光良参与。”
约翰·凯瑟克的表情认真起来,嘴里说道:“确实特殊!这个号称‘香港首富’的华人,在这个时候购买船只,难道是犯傻?”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蒙特森笑着说道:“这个人实力确实不错,但确实喜欢犯傻,他最近几年在香港大肆购置物业,也不怕哪天香港被收回。”
这个问题,似乎是所有英国人的担心,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投资物业这种固定资产,是属于不明智的。
哪怕是怡和,此时也后悔得要命,当初为什么不变卖华夏的资产,拿一部分回英国。
相比较太古洋行,怡和损失大的多,太古洋行一直重视香港,而非内地;而怡和基本是将重心放在内地,香港只是一个分点而已。
约翰·凯瑟克制止大家的笑容,说道:“虽然陈光良在逆势购买船只,这不是一件明智的决定,但他对航运的野心,我们不能忽视。好在,只要他做航运,就离不开我们的九龙仓;华人没有大型码头,就只能给我们交费。”
“对更何况,这三艘船当年也是陈光良卖给我们的,怡和利用这三艘船,为大英帝国出力不少,也谋取了可观的利润。如今,我们还能以不错的价格,甩卖给他们,还真是不错。”
“哈哈”
众人并没有将此事的陈氏船队放在心上,第一是他们不看好陈氏船队在航运寒冰期扩张,第二是三艘二手船而已,而且是三十年龄的二手船。
虽然如今是远东的航运寒冰期,港口没有业务的船只不少(主要是内地的贸易减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的物价涨得很厉害。
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陈光良仅用5.5万美金一艘的成本,便拿下六艘十年龄的5000吨船;实际上,当时在加拿大也就4万美金一艘的样子。
到了1940年~1941年,陈光良将4艘5000吨的船(20年龄了),以15万美金一艘的价格,卖给了怡和、太古。
如今又过去十年,怡和拍卖3艘5000吨的船(30年龄了),价格将不低于18万美金一艘。
前世到了1955年,包宇刚购买一艘8000吨的三十多年龄的二手船,价格已经涨到55万美金。
陈光聪来到拍卖地,因为是私人拍卖会,所以选择在告罗士打酒楼里。
他看了一眼场内的情况,便心中有数,今天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大家普遍对航运比较悲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