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物资暴涨
第381章 物资暴涨 (第2/3页)
是如今美国对香港实行贸易封锁,这些工厂顶着一头乌云,随时会迎来狂风暴雨。
陈光良也非常关切新丰纺织的情况,亲自来到工厂视察,童润夫陪同他考察起来,并为陈光良详细汇报了工作。
“我们打开印尼、巴基斯坦、南非、印度的市场后,职员也扩充至4800人.”
不容易啊,目前整个香港也就近3万纺织工人,其中包含3500名制衣厂工人,新丰纺织已经占20%了。
陈光良对这个成绩很满意,南非和印尼的市场,可是新丰纺织独占鳌头,其他香港纺织企业都还没有资格进入。南非是因为远在非洲,虽然也是英联邦,但路途遥远,且对纺织品技术要求很高;印尼并不是英联邦,但确实纺织品进口大国。
有这两个市场,新丰纺织可以不用去东南亚卷的太狠。
走进纺织车间,这里现代化4S管理,在香港,甚至整个亚洲都属于一流的工厂。当然,要想工人素质高,就必须福利好,至少要比香港同行好不少。
新丰纺织的工人,整体素质,高出香港其他工厂一筹。
“阿梅,你还在带徒弟呢?”陈光良看到一名老纺织女工,笑着打招呼。
阿梅顿时激动起来,她没想到老板还记得她,要知道老板一年很少来车间,更不要说这里纺织工人几千人。
一时间,阿梅激动的说道:“是啊,陈先生。最近公司扩大生产,来了不少新同事。”
一旁的厂长郑仕英,笑道:“阿梅升线长了了”
阿梅马上补充道:“还加了工资”
今年她男人也升官了,她也升官了,而且双双加薪50%,简直是人生赢家。他们现在住在职工宿舍,住不需要花钱,每个月都有存不少钱,人生有了盼头。
陈光良笑道:“都是我们纺织厂的老人,当初来香港办厂,人家可是付出很大的代价。”
郑仕英说道:“是的,当初香港工厂的条件很差,大家都是那么走过来的,而且又是背井离乡。”
当年来港开纺织厂,必须从沪市调熟练的纺织女工,不然生产线的质量不能保证。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安居乐业,现在大家就剩下安居了,再过几年,说不定也能买得起房,好好做,阿梅!”
“是,陈先生,我一定好好做!”
陈光良记得阿梅的丈夫也是公司的行政人员,等到五十年代后期,应该是有实力买得起房的,毕竟都当官了。
事后,阿梅的徒弟们纷纷惊讶的说道:“线长,陈先生居然认识你,你真是利害!”
像她们,总经理和厂长都不认识她们,更别说陈先生了。但她们可是知道,新丰纺织只是陈先生其中一个产业,陈先生就是香港的华人领袖。
阿梅说道:“当初来港的时候,陈先生对大家都很熟悉,他记忆力很好,认识很多厂里的老员工的,几百个都有的。大家好好做事,说不定哪天陈先生也认识你们,然后升职加薪。”
“对,要好好做事”
陈光良的到来,厂里面激起一股昂扬的斗志。
他本人对郑仕英说道:“我们纺织厂,没有50元以下的工人吧?”
郑仕英马上说道:“没有的,童工都是50,进厂就不会低于50。”
听到‘童工’,陈光良并不意外,这个时代人家都不读书了,自己还假装仁义道德——不用童工,岂不是让那些需要工作的14~18岁的孩子,没有一个好去处。
“嗯,我少赚点无所谓,工人们的福利待遇,我们要做到香港行业最优。”
童润夫在一旁说道:“我们打开南非和印尼的市场后,利润也在提高。”
陈光良笑道:“所以说,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给全体员工一个好的福利,大家为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最终我们的利润就会不错。那恶性循环就是那些小厂,尽可能的压榨工人的福利,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成本低,其他一无是处.”
大家深以为然!
当然是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小工厂本来就是求生存,当然也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