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塑胶花

    第404章 塑胶花 (第2/3页)

工厂也是有区别的,凡是长江工业集团旗下的工厂,都追求4S管理,且不同于山寨工厂,他们的设备永远保持着‘先进’、‘新’。

    他们的老板对于那种‘压榨劳工来获取利润’的方式非常反感,他们作为管理层都知道一个‘内幕消息’——长江工业集团虽然是本港工厂的巅峰,但利润率却只能说在香港属于中等,因为老板要求给予工人‘高人一等’的福利待遇,要比外面的工厂好。

    假设不是他们的产品,一直属于香港的优等品,或者饮‘头啖汤’,他们长江工业集团可能在香港生产不下去。

    当然这里面的两者关系,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他们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员工的质素水平就高;他们购入新机器、研发新技术,他们获得的利润就更大;他们追求质量品质,他们的工厂就能建立长期的口碑。

    苏东生对布朗斯介绍道:“这是得力于我们是一家大集团,在设备和技术上舍得投入,且塑胶花就是我们研发的专利产品另外一方面,我们工厂实行4S管理制度”

    一下子,让欧美人对香港山寨工厂的印象,发生改变。

    不消说,欧美代理商只要看到华泰塑胶的工厂,无不称赞,并且马上直接进行合作,不再通过本港的洋行。

    春节过后,港府发布新的《建筑条例》,容许楼宇建造高度不再受1903年起实施的普通民房高度以5层为限的规定所限制,可提高民房高度。

    新条例准许建筑物的高度为街道宽度的1.41倍,每层的高度也由3.66米减至2.74米。

    港府颁布此条例,目的是鼓励新建筑物向高空发展,以缓解楼宇供应紧张的困境。而在此之前,若要兴建高出5层的楼宇,得报港督和行政局审批核准。

    香港,终于迎来了地产行业的春天。

    此时‘分层分期’模式在香港已经实行了十年时间(战后就有),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香港的房地产依旧发展得缓慢。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大量内地居民像潮水一样涌来香港,造成香港房屋严重短缺。一时间在港九各地,到处出现一些简陋的木屋。由于木屋区的大量存在,火烧木屋的情形因而频频发生。

    如1951年11月,九龙东头村发生火灾,烧毁木屋5000多间,灾民两万多人;

    1953年底,石硖尾的一场大火,烧毁了7000间木屋,灾民6万多人;

    1954年7月,大坑东木屋区又发生大火,毁屋2000多间,2.4万多人无家可归……

    由于木屋区火灾频繁,港府于是设立徙置政策,在港九各地建筑多层徙置大厦安置灾民。居住环境恶劣,市民住房严重短缺,成为此时香港社会最严峻的一个问题。

    长江实业集团。

    陈光良得知港府修改建筑条例,第一时间召开了管理层会议,包括严宽、吴新河、陆元台、林鸿英等高层悉数到场。

    “九龙油麻地榕树头公众四方街至东莞街的地盘,规划方案要马上做,这是我们打响长江实业地产的口碑的第一炮!”

    这个地盘有12.3万平方尺,事前他们已经初步规划过,但由于不知道建筑条例的具体细节,所以并没有制作出完整的方案。

    整体的规划,预计就是建设六座住宅大厦,总计1200个住宅单元,以‘口’子排列,中间建有康乐设施.这已经属于‘大型屋邨’或‘小区’的范畴。

    不过长江实业集团对这些规划,早在三十年代的沪市,就已经玩得很娴熟了。

    严宽点点头,说道:“一个月时间,方案图纸就能出来。只是现在港府没有明确‘售楼花’的日期,我们是上半年开始售楼花,还是等合适的计划?”

    陈光良当即说道:“售楼花不急,长江实业集团的资金不缺。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购入新的地盘,在这一波地产浪潮中,建筑更多的住宅大厦、商住大厦,以‘售楼花’的方式,尽快获得利润。”

    “是,老板!”

    一众管理层马上明白,长江实业集团的‘不缺资金’,是因为有平安银行的大力支持。

    实际上,长江实业集团从1949年开始,截止1954年底,总计收取租金是2600多万港币;但是,长江实业集团仅在新加坡、日本,购入地皮和物业,就足足花了这个数字;而在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投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