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太子殿下真是民心所向啊!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太子殿下真是民心所向啊! (第2/3页)

这一幕顿时就笑了,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得意与欣慰。

    因为这些都是按照他的意思画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深知后世水泥路上的警告标识对于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于是便直接把这些理念搬到了明朝。

    而工部的匠人们也是十分给力,根据他的命令迅速实施了。

    这会儿乍一看这脚下的水泥路,还真以为是回到了现代社会呢。

    想到这里,朱慈烺会心一笑,心中满是成就感。

    因为他知道,连城外的路都能修的这般好,那么城内的路自然是全部修完了。

    虽然还没有进京城,但朱慈烺仿佛已经看到了京城内焕然一新的景象。

    与此同时,安定城门口,一众文臣武将也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毕竟是太子得胜回朝,这样的大事京城这边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他们早在五日前就接到了宣府发来的奏报,得知朱慈烺即将回京的消息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

    本来崇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满心欢喜,想要亲自前来迎接。

    毕竟朱慈烺这次御驾亲征,不仅大获全胜,还开疆拓土,这简直就是为他这个做老子的长脸,也是狠狠地替他出了一口恶气。

    但是最后崇祯还是放弃了亲自出城迎接的想法。

    没办法,因为朱慈烺是儿子,而他是老子,并且还是皇帝,在传统的纲常礼法中,哪里有父亲亲自出城迎接儿子的道理呢?

    这岂不是乱了套?

    所以,崇祯最终还是乖乖地在皇宫里候着。

    除此之外,当得知朱慈烺回京的消息之后,整个京城的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毕竟之前崇祯御驾亲征班师回朝遭遇刺杀的事情实在是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所有人都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因此,这段时间里,京城里管控得十分严格,堪称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锦衣卫们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不断的在街道上巡逻,眼神锐利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五城兵马司的士兵们则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对过往的行人车辆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没有可疑人员混入。

    总而言之,现在京城里一片安宁祥和,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朱慈烺的归来。

    等到朱慈烺的车驾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以薛国观为首的文臣和以英国公为首的武将纷纷赶忙参拜。

    他们整齐地跪在地上,齐声高呼: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得胜还朝!”

    紧接着,朱慈烺乘坐的龙辇缓缓停了下来,随后朱慈烺缓缓走了下来。

    看到众人,朱慈烺温和地说道:

    “诸位都请起来吧,本宫此番大胜,并非是本宫的功劳,而是一众武将的功劳。”

    “若是没有他们在前线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又哪里来的大胜呢?”

    众人听到这话,随即便纷纷站了起来,然后笑着附和道:

    “殿下莫要谦虚,若是没有太子殿下指挥得当,运筹帷幄,大军哪有如此大胜?殿下您才是这场胜利的关键所在啊!”

    朱慈烺听到这话只是笑笑,不再说些什么。

    随后,朱慈烺又和众人寒暄了一下,询问了一些京城中的近况。

    百官们则是纷纷向他汇报着京城里的情况,有关于民生改善的,有关于经济发展的,朱慈烺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心中对京城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

    片刻之后,朱慈烺又重新坐回了龙辇,随后龙辇直接进了京城。

    至于身后的军队,则是各自返回了军营,只有本来就驻扎在城内的腾骧五卫跟着一起进了城。

    刚一进京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那欢呼声如同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赫然便是围观在两旁的百姓的欢呼之声。

    京城的百姓们早早地就得知了朱慈烺回京的消息,因此纷纷来到街道两旁,想要一睹朱慈烺的风采。

    毕竟好不容易再次取得了大胜,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大明日报》到处都在宣传这件事情。

    当得知这些消息后,京城百姓早已振奋不已。

    虽说打胜仗跟他们其实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大明实在是憋屈太久了。

    在崇祯当皇帝的这十几年里,每年都会传来打败仗的消息,朝廷上下一片愁云惨雾,百姓们也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唯恐哪一天这大明就没了。

    可如今仅仅只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大明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接连打了好几场大胜仗,这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呢?

    再者说了,如今的京城可是彻底大变样了。

    城内所有的道路全部都被水泥路覆盖,变得宽敞无比。

    以前那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道路一到下雨下雪的时候就变得十分难走,行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车辆行驶也十分困难。

    但现在全部都是水泥路了,就算下雨下雪也不怕了。

    那平坦的水泥路,就像一条条经脉,贯穿在京城的各个角落,将整个京城连接得更加紧密。

    总而言之,在这些百姓看来,大明眼下真是越来越好了,自然而然的,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别的不说,以往每到冬天的时候,家里的柴火总是不够烧,而炭又贵得要死,他们又没钱买,因此有时候连口热的都吃不上。

    一家人有时候只能围坐在冰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盼望着冬天能够快点过去。

    但是现在伴随着蜂窝煤的普及,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蜂窝煤价格实惠,而且燃烧时间长,取暖效果也非常好。

    哪怕是最普通的人家,现在一天都能吃上三顿热乎饭了。

    而且用蜂窝煤取暖也是非常划算的,每天也就不过是十几文钱而已,往后每家每户冬天都不会再冻死人了。

    孩子们可以在温暖的屋子里玩耍,老人们也不用再忍受寒冷的折磨,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再加上《大明日报》的刻意宣传,因此有不少百姓都知道这一切的决策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这位年轻的太子爷。

    因此他们才会这般激动,对朱慈烺充满了感激与敬仰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