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眼高科技造物(求月票!)

    第28章 一眼高科技造物(求月票!) (第2/3页)

方达成的协议中,实质性的其实就热线这一点,其他内容虽然也很多,但一眼望过去,无非四个字:

    保持现状。

    柏林墙不会消失,盟军也不会撤出西柏林。

    另外关于减少核试验,也只是后续再谈,现在连阶段性结果都没有。

    等到林登·约翰逊和米高扬签字的时候,闪光灯的频率就更高了。

    签字完,林登·约翰逊和米高扬握手。

    事后记者提问环节中,除了林登·约翰逊和米高扬外,就要属林燃被提问的次数最多。

    不提纽约时报的珍妮,其他媒体的记者也集中在林燃身上。

    谁让他话题度高呢。

    “林主任,我是法新社记者,想请问这次你提议的热线成为了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直接沟通管道,你后续是否会更多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呢?”

    林燃回答道:“这是一个意外,我主要工作还是在NASA方面,为赢得和苏俄的太空竞赛而努力。

    希望能够早日看到人类登月,走出地球的那天到来。

    NASA的目标不仅仅是太空竞赛,更是帮助人类走出地球,探索更广阔的宇宙。”

    林燃的意思中其实还有暗讽,不过在座记者们没人读出这层意思。

    反而觉得林燃太有格局了。

    “林教授,我是《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你是如何看待柏林墙的?”

    法兰克福报是西德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报纸,因为其霍克海默教授学生的身份,导致西德的媒体都对林燃非常有好感,希望听听他的看法。

    当然,如果你的看法对西德有利,那我们就大肆报道,如果你的看法对东德有利,那我们就当无事发生。

    这就是媒体。

    林燃此时在公开场合主要有三个身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航天事务特别助理和NASA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

    所以记者们在称呼他的时候,三种身份都有可能被用到。

    “我认为柏林墙是工具理性的极端体现,技术化的控制手段牺牲了个体的自由与尊严,这是人类社会理性堕落的象征。

    人类在技术上能够建造如此大规模的隔离设施,却未能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和谐,反而加剧了分裂与苦难。柏林墙也是历史进步悖论的象征。

    虽然我们这次在谈判过程中没能推倒柏林墙,但我相信未来向往自由的人们会自发推倒它的。”

    林燃基于霍克海姆《启蒙辩证法》基础上对柏林墙的定义,以及最后对其被推倒的无情预言被《法兰克福报》大肆报道。

    未来柏林墙真的被推倒的那一天,《法兰克福报》更是在专题报道里,将林燃的预言作为一个篇章来阐述。

    在其阐述中,将林燃誉为已去世的霍克海默教授思想的真正传人,当代最伟大哲学家之一。

    燕京,学委的办公室里,房间里只有三个人。

    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