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重要但不紧急的气象预测

    第39章 重要但不紧急的气象预测 (第2/3页)

二列是我们用过去计算方式计算到的结果,第三列是用最新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

    其中第二列的准确率是65.2%,第三列的准确率是90.3%,远远高于第二列。”

    说完后,叶笃正走到第二块黑板前:

    “这里是从上周开始,我们把天气预测的时间延长到了48小时。

    和旁边24小时的一样,第一列是观测的实际结果,第二列是之前的预测,第三列是用新方法之后的预测。

    这次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第二列的准确率已经不足50%了,而第三列依然保持了70%左右的准确率。

    所以我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我们可以用新方法取代老方法,为全国人民和地方提供天气预报。

    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计算中心的潜力。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预测还做的不够。

    我们的数值天气预测模型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气象观测网络还很稀疏,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高空和海洋的数据几乎没有。”

    在座知道气象局在和华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合作的专家,在看到结果后即便提前知道但听到这反差如此巨大数据后,还是感到震惊。

    不知道的,那内心的震动就更巨大了。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竺可桢。

    他是华国气象领域的泰山北斗,真正的宗师级人物。

    此时在华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他当然也知道计算中心的挂牌成立,但他没想到这玩意有如此威力。

    因为他此时的工作主要是农作物的观测,在华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全国的物候观测网,已经远离气象一线工作。

    他当前负责的工作,基本不需要用到计算中心的资源。

    加上从挂牌到今天开这个会也就两周时间,竺可桢也很难从同僚口中听到关于计算中心的不凡。

    不过这回他算是亲眼见识到了。

    “我有一点建议,那就是你们得尽量去挖掘计算中心的潜力。

    当年我们在做数值天气预测模型的时候,是抱着要追踪国外先进成果,追踪国外一线应用去的。

    想着华国早晚有一天有自己的计算机,我们也能用上数值天气预测模型。

    但因为当时在五十年代,是建立在对未来美好期望的前提下做的这项工作。

    实际上我们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有我们自己的计算机,有了什么时候能分给气象局做天气预测工作。

    所以大家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多少带点预研究性质,没有把整个模型尽可能往深了做。

    只是简单的过滤方程和单层准地转模型,没有考虑垂直运动和非地转效应。

    在精度和适用范围上考虑的不够。

    当然,我不是追究大家的问题,毕竟这是现实因素。

    就好像让我现在为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才有可能的一件事做准备,我会做,但我也不会特别用心去做这件事。

    现在既然有了,那我们的模型也要优化调整,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