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五回 泰山封禅埋玄玉 崆峒问道访广成 一

    第卅五回 泰山封禅埋玄玉 崆峒问道访广成 一 (第3/3页)

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在注视着世间万物。

    黄帝率领众人,来到祭坛前,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首先是柴祭,祭祀官将早已准备好的柴堆点燃,熊熊的火焰瞬间升腾而起,照亮了整个天空。柴堆上放置着各种祭祀用品,随着火焰的燃烧,它们逐渐化为灰烬,升腾到天空中,象征着与天神相通,传达祭祀者的敬意。黄帝亲自将一块象征着皇权的玄玉,放置在柴堆上,让它随着火焰一同燃烧。这块玄玉,是黄帝命人精心打造的,上面刻满了神秘的符文和图案,代表着黄帝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祝福。

    接着是望祭,黄帝率领众人,面向泰山山顶,行三跪九叩之礼。他们的神情庄重而肃穆,口中念念有词,向天地神明表达着自己的虔诚和敬意。此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泰山山顶上,仿佛是天地神明对黄帝和众人的回应和祝福。众人看到这一景象,纷纷跪地叩拜,欢呼声响彻云霄。

    柴祭望祭完毕后,黄帝在祭祀官的引领下,开始升坛祭天。他沿着祭坛的台阶,缓缓向上走去,每一步都显得格外的沉重而坚定。在他的身后,是随行的王公大臣、贵族子弟以及各部落首领。他们也都神情庄重,跟随着黄帝的步伐,一步一步向上走去。

    登上祭坛后,黄帝站在祭坛的中央,面向北方,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他从祭祀官手中接过玉牒,双手捧着,高高举过头顶。玉牒上刻满了黄帝对天地的感恩之情,对国家和百姓的祝福之意,以及他对自身统治的承诺和决心。黄帝清了清嗓子,开始高声朗读玉牒上的内容: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皇帝臣轩辕氏,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朕以眇眇之身,托于兆民之上,荷蒙天地之佑,祖宗之灵,得有天下。今四海升平,百姓安乐,皆赖天地之德,非朕之所能也。朕谨率群臣,恭诣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报天地之德,以祈国家之福。愿昊天上帝,垂鉴朕心,庇佑我国家,永享太平;庇佑我百姓,安居乐业;庇佑我子孙,绵延不绝。朕亦当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不敢有丝毫懈怠。若有违此誓,天地共诛,神明共谴。尚飨!”

    黄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泰山山顶上回荡着,久久不息。他的话语,充满了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和担当,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

    读完玉牒后,黄帝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金匮之中,然后命人将金匮埋入祭坛下的地宫中。这个金匮,将永远埋藏在泰山的土地下,象征着黄帝对天地的承诺和对国家的祝福,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后,黄帝又率领众人,举行了祭祖 “三献” 仪式。他亲自向祖先的牌位献上美酒和祭品,行三跪九叩之礼,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祭祀官的指挥下,众人依次向祖先的牌位献上美酒和祭品,整个仪式庄严肃穆,充满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封禅大典的最后一项,是立碑刻石。黄帝命人在泰山山顶上,立起了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满了黄帝的功绩和封禅大典的经过,以及他对国家和百姓的祝福。这块石碑,将永远矗立在泰山山顶上,见证着黄帝的伟大功绩和封禅大典的神圣时刻。

    封禅大典结束后,黄帝率领众人,缓缓走下泰山。此时,泰山脚下的百姓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看到黄帝下来,纷纷跪地叩拜,欢呼声响彻云霄。黄帝向百姓们挥手致意,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此次封禅泰山,不仅是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更是对国家和百姓的一次庄严承诺。他将继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