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李世民落幕。

    第261章,李世民落幕。 (第2/3页)

出二十个人。”

    “铁匠作为稀缺人才自然在这二十个人之中,剩下的那些人就失去了铁匠。”

    “你的农具坏掉了,需要有人来修理。”

    “结果修理的去前线了。”

    “你生了病去找郎中,可是郎中现在去了前线,你只能硬扛了。”

    “等等。”

    “这就导致了后方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很多原本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了。”

    ”古人的社会体系较为薄弱,配上沉重的徭役才有了李世民亲自下发诏书的事情。”

    观众脸上有些惊讶,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辞。

    这种职业性的人才确实对社会是必不可少,有本事的人都上前线帮忙去了。

    留下的老人和妇女儿童要忍受巨大的战争压力之外,还要面对生活的考验。

    叶枫:“李世民晚年御驾亲征高句丽。”

    “从战略上来说李世民征高句丽本身没有问题,成建制的国家对于大唐威胁程度很大。”

    “李世民带着军队虽然没有百万之众,但也有10多万人,各种海量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水路送往辽东。”

    “李世民御驾亲征和派遣正常大将征高句丽这是两回事。”

    “御驾亲征意味着手底下的官员会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进而加大对百姓的徭役献上自己的礼物。”

    “各种战船,物资会在极短时间里面从百姓身上压榨出来。”

    “李世民这一次御驾亲征攻破了高句丽不少的城池,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受限于天气的原因,李世民被迫的撤离了高句丽。”

    “我觉得李世民这一次得不偿失,战争上唐军和高高句丽丧亡占比1:20.”

    “问题是大唐后方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李世民本人也在这一次弄坏了身子。”

    “得不偿失。”

    “从高句丽回来之后李世民的身体越发的不行,他想要在自己死之前解决掉高句丽。”

    “完成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来证明大唐取代隋朝乃是天命所归。”

    “李世民改变战法不断派出大将慢慢攻打高句丽,一点一点的蚕食对方领土。”

    “贞观21年,高句丽发生了旱灾李世民看到了灭高句丽的机会。”

    “发了狠打算征发30万兵力攻打高句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