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上头有人罩着

    第48章 上头有人罩着 (第2/3页)

要小一些,没有监察权,只有行政权,是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政务的。

    知县想要往上升,一般考核优异都是升到判官这个位置,除非本身就是进士出身,政绩突出且资历很深,再加上有政事堂里的宰执帮衬,才有可能由知县越过判官直接升任通判。

    不过,判官倒是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走流程的速度比较快。

    通判的任命必须由中书门下“堂除”,再加上官家御批,而判官的任命只走到吏部就可以了,由吏部负责对拟升任判官的人进行铨选,确认其资历、考课情况。

    而不管是判官还是通判,都是需要本州知州的考核同意,再加上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的考核同意,李磐这次来成都,打通的就是后面两位。

    因为同在四川盆地,梓州路跟益州路本来就是人为划开的两个路,实际上各种关系本就是理不清的,李磐本来就有那么一点点人脉,再加上张方平把他推荐给了梓州路的两位大人物,所以这次升官也就顺理成章了。

    “令君治政有方,通判不过旦夕之事而已。”

    陆北顾恭维了一句。

    “哈哈哈哈,你倒是会说话。”

    李磐心情大好,也直接说道:“所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此番张相公赏识,少不了你的计策,我便与你明说了吧......我的资历、考课都已满足,若是吏部铨选不出差错,在泸州判官任上,是可照拂于你的。”

    这个几乎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是一体的,如果失败了,那自然都各自承担风险,但既然如今成功了,没道理却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李磐能够升官,主要原因当然是他本身熬过了“三任六考”,资历和考课都够了,按照程序来讲也该轮到他升官了,但次要原因也是贵人提携......提携怎么来的?自然是因为李磐推荐了陆北顾,然后陆北顾提出的计策能解决现在大宋实际面临的经济难题。

    所以作为慧眼识人举荐人,李磐本人被张方平推荐给梓州路的两位大人物,虽然是他应得的,但他不能不感念陆北顾的功劳。

    而见陆北顾想要说什么,他摆了摆手:“所谓照拂,非是违反考试公平之事。”

    大宋科举,突出的就是一个公平。

    判官虽然是州试的主考官,但他不管出题,也不知道具体考什么题目,只是负责主持考试和监督判卷。

    至于卷子本身,也都是先“封弥”后“誊录”的,所有卷子在被阅卷的时,都是一模一样的字迹,想做记号也做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