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知恩图报

    第52章 知恩图报 (第2/3页)

!”

    “若非老丈相救,我怕是早已命丧江中。”

    陆北顾坚持道:“区区薄礼,聊表心意。”

    老渔夫推辞不过只得接过,说道:“小郎君进屋来坐,我叫浑家沏壶茶。”

    两人在屋里坐下,闲聊了片刻。

    老渔夫唤名冯嗣,世代捕鱼为业,邻里都叫他老冯,家里还有个女儿,不过嫁人了就不住在这边。

    不多时,屋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端着粗瓷茶碗出来,脸上带着局促的笑意:“小郎君莫嫌弃,家里只有些粗茶。”

    陆北顾接过茶碗,见茶汤浑浊,上面还浮着几片粗梗,却也并不在意。

    他抿了一口,笑道:“老丈今日可曾去江上打鱼?”

    “去啦,去啦!”老冯搓着手,脸上皱纹舒展开来,“今天运气不错,捞到好几条大鲈鱼,刚让老婆子拿去市上......可惜了,只换回来1200文铁钱。”

    1200文铁钱听着很多,实际上兑换铜钱的话,也只是100文左右而已。

    “不能换铜钱吗?”

    “嗐。”提到这个问题老冯也有些无奈,“鱼又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人家就给铁钱,爱卖不卖,亏也只能亏点了。”

    大宋开国之初,蜀地沿用后蜀铸币的政策,主要流通铁钱,但铁钱价值低、重量大,有时候买一匹布就需两万文铁钱,重达好几百斤,所以蜀地百姓对此非常厌恶。

    但没办法,五代十国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把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打回了原始状态,而大宋朝廷一方面是确实缺铜,另一方面对于很容易自成体系的蜀地也始终抱有警惕心理。

    因此,蜀地的铁钱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朝廷在雅州百丈县增设了铁钱监大量铸钱,导致问题愈发严重。

    到了现在的仁宗朝,铁钱与铜钱的兑换比例逐渐稳定在10:1,但铁钱的购买力就是不如铜钱。

    所以对于卖方来讲,如果手中的商品比较稀缺,那就能换铜钱,但如果只是普通货色,不想收铁钱也得收着。

    这种别扭的双货币并行体制,并未随着交子的出现而得到改善,蜀地百姓依旧保守困扰,甚至到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每个人都想要把铜钱存起来花铁钱,但事实上却往往事与愿违。

    陆北顾不知道自己的计策是否能改变这一切。

    但他对张方平和范祥的组合抱有相当的希望,毕竟这两位已经是大宋最懂经济的技术官僚了。

    而如果随着张方平复任三司使,范祥升任转运副使、制置解盐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