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 (第1/3页)江南的雨,总带着一股子化不开的黏腻。天圣三年的黄梅季,润州城郭记布庄的后院里,十三岁的郭悠之正蹲在青石板上,用一根枯枝在泥水里划着圈。屋檐下漏下的水珠砸在他单薄的肩头,溅起的泥点糊住了粗布短褐的袖口,可他浑然不觉,目光死死盯着那团被雨水泡胀的棉絮 —— 那是今早被账房先生扔出来的次品,据说要拿去填灶膛。
“悠之,还愣着做什么?” 布庄掌柜的呵斥声穿透雨幕,“这批云锦的边角料得赶紧理出来,要是耽误了给织造局的供奉,仔细你的皮!”
郭悠之猛地抬头,雨水顺着他尖瘦的脸颊滑落,那双眼睛里没有少年人该有的怯懦,反而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冷静。他默默起身,将散落的丝线拢进竹筐,指腹被粗糙的布料磨出细小的红痕。
布庄的东家是他远房表舅,收留他不过是碍于族中情面。后厨的婆子总说他 “眼高于顶”,账房先生更是常当着众人的面斥责他 “手笨心懒”。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郭悠之心上,却从未让他红过眼眶。有次表舅娘故意将馊掉的粥给他,他端起来面无表情地喝下去,事后却在柴房里用石块刻下 “辱我者,必百倍偿之” 七个歪扭的字。
十五岁那年,润州知府巡视市集,郭悠之趁着人群混乱,故意撞翻了知府的仪仗。当差役将他按在地上时,他突然高声喊道:“大人!小人有要事禀报,关乎织造局贪墨大案!”
知府本想发作,却被他眼中的狠劲吸引。郭悠之伏在地上,将平日在布庄听来的只言片语拼凑成一套 “证据”,添油加醋地指控表舅勾结官吏、偷工减料。他知道这些话多半是假的,但他更清楚,当官的就爱听这种 “秘闻”。
三日后,表舅的布庄被查封,一家人流放岭南。知府觉得郭悠之 “有功”,便让他在府衙当了个杂役。那天晚上,郭悠之站在曾经的柴房里,看着墙上模糊的刻字,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他发现,语言原来可以成为最锋利的刀,不用沾血,就能杀人。
府衙的日子让郭悠之见识了权力的滋味。他每天端茶送水,却总在不经意间竖起耳朵,记下官吏们的闲谈。谁与谁结了怨,谁收了贿赂,谁想往上爬,这些信息像蛛丝一样在他脑中编织成网。
他很快发现,刑房的李典吏与户房的张书吏积怨颇深。李典吏曾因一桩案子得罪了张书吏的亲戚,两人明争暗斗许久。郭悠之瞅准机会,在给李典吏送公文时,“不小心” 掉出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张书吏与某乡绅密会的时间地点 —— 这是他凭空捏造的。
李典吏果然上钩,带人 “抓现行”,虽没抓到实质证据,却让张书吏在知府面前失了颜面。事后,李典吏觉得郭悠之 “机灵”,常把一些跑腿的活交给她。郭悠之借着这个机会,又在张书吏面前暗示是李典吏故意刁难,挑得两人斗得更凶。
这般借刀杀人的把戏,郭悠之玩得越来越熟练。他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比如在知府抱怨赋税收不上来时,他会 “无意” 中提起某乡绅家的粮仓堆到了屋檐;在知县发愁盗案频发时,他又会 “恰巧” 看到某捕头与贼寇在酒馆碰面。这些话半真半假,却总能戳中当官的痛点。
二十二岁那年,知府升迁至京城,点名要郭悠之随他赴京。临行前,郭悠之回到润州城外的破庙,那里埋着他唯一的朋友 —— 一个曾与他一起讨饭的孤儿。当年那孩子病重,郭悠之本能去找郎中,却被一个老乞丐拦住:“救他?你有这个力气,不如想想怎么活下去。” 最终,他眼睁睁看着朋友断了气。此刻,他对着坟头倒了一碗酒,轻声说:“我活下来了,而且会活得比谁都好。”
京城的繁华远超郭悠之的想象,也让他更加渴望权力。知府将他安排在吏部当差,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却能接触到各路官员的档案。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信息,很快就摸清了官场的派系:以丞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与手握兵权的镇国公势同水火,而皇帝则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悠之听到丞相的门生抱怨镇国公在边关虚报军饷。他连夜将此事整理成密折,却没有直接交给皇帝,而是托人转交给了丞相的心腹。果然,不出三日,朝堂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镇国公被暂时解职查办。丞相觉得郭悠之 “识时务”,便将他调到自己府中担任幕僚。
住进相府的那晚,郭悠之站在雕梁画栋的庭院里,望着天上的月亮,突然想起表舅流放前的眼神 —— 那里面有震惊,有愤怒,还有一丝不解。他轻轻笑了笑,原来权力的滋味,比江南的蜜饯还要甜。
丞相府的幕僚生涯,让郭悠之的谗言术臻于化境。他不再满足于搬弄是非,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构陷异己。他发现,最有效的谗言往往不是直接诋毁,而是迂回包抄,用看似无意的细节拼凑出致命的假象。
镇国公被解职后,兵部尚书萧衍成了丞相的新目标。萧衍为人正直,素有威望,多次在朝堂上反对丞相的新政。郭悠之仔细研究了萧衍的履历,发现他十年前曾在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