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爱卿我要的是人才不要美女

    第六十三章爱卿我要的是人才不要美女 (第2/3页)

陛下竟直接委以重任。他激动得声音发颤:“臣…… 臣定不辱使命!”

    李新宇看着他眼中的光,想起当年乡塾里的老秀才,忽然笑道:“你不必谢朕。若事成之后,朕只要你记住,当官不是为了耀祖光宗,是为了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张嘉贞重重叩首:“臣铭记陛下教诲!”

    消息传到崔府,崔承业正在把玩一只玉如意,闻言 “啪” 地将玉如意摔在地上:“一个泥腿子也能当漕运使?陛下简直是胡闹!”

    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那张嘉贞不过是运气好。咱们荐举的汾州长史李乔,可是正经的赵郡李氏出身,明经科及第,论才学,十个张嘉贞也比不上。”

    崔承业脸色稍缓:“明日早朝,你便把李乔的考绩呈上去,让陛下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才实学。”

    次日早朝,崔明远果然奏荐李乔,夸他 “博通经史,治政有方”。李新宇翻看李乔的考绩,只见上面写着 “劝农桑,兴学校,境内大治”,评语全是溢美之词。

    “既然李乔如此贤能,” 李新宇放下考绩册,“朕便派个内侍去汾州看看实情。”

    崔明远心中一紧,强作镇定:“陛下圣明,正好让李乔的政绩昭示天下。”

    他哪里知道,李新宇早已通过暗线了解到,李乔在汾州任上,只会搜刮民财讨好上司,所谓的 “兴学校”,不过是把佛寺改成学宫,连课本都没备齐。

    十日后,内侍从汾州传回密报,附带着几张画:一张画着百姓在学宫外哭泣,因为李乔强征他们的子弟入学,实则是为了凑数;另一张画着被强占的佛寺,佛像被推倒在地,僧人被驱逐。

    李新宇将画掷在崔明远面前:“崔卿,这就是你说的‘治政有方’?”

    崔明远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处理了李乔之事后,李新宇更加坚定了亲自主持制科的决心。他命人在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搭建考棚,又从国子监、弘文馆挑选了十位德高望重的学士担任考官。

    制科的消息传开后,不仅长安的学子们摩拳擦掌,连远在剑南、陇右的寒门士子也纷纷启程赴京。有个叫王翰的并州少年,背着一捆书徒步走到长安,脚上的草鞋磨穿了底,却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考棚外查看考题类别。

    开考那日,李新宇亲自来到考场。他穿着常服,混在考生中,听见有人在议论考题会不会偏重生僻典籍。

    “依我看,肯定考《礼记》,” 一个书生笃定地说,“崔侍郎是主考官之一,他最看重这个。”

    另一个穿粗布衣服的青年却摇头:“陛下求贤若渴,要的是能办实事的人,我猜会考时务策。”

    李新宇暗暗点头,这个青年说得有理。他走到那青年身边,问道:“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回这位先生,晚生张九幽,韶州曲江人。” 青年拱手道,他皮肤黝黑,手指关节有些粗大,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韶州离长安千里之遥,你怎么来的?”

    张九幽笑了笑:“晚生从家里带了些岭南的荔枝干,一路变卖,换些盘缠,走了三个多月才到。”

    李新宇心中微动,又问:“你觉得,如今朝廷最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九幽毫不犹豫:“是吏治!有些官员只知逢迎,不知体恤百姓。就像晚生家乡的刺史,为了讨好上司,强征百姓去修别业,害得许多人家田地荒芜。”

    正说着,考官宣布入场。李新宇拍了拍张九幽的肩膀:“好好考,朕…… 我看好你。”

    此次制科果然以时务策为主,第一道题便是 “如何革除吏治积弊”。张九幽提笔时,想起家乡百姓的苦难,笔尖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写道:“吏治之弊,在于‘私’字。官员私于家族,私于勾心斗角,故视百姓如草芥。欲革其弊,当明赏罚,重实绩,使官员不敢私、不能私、不想私……”

    李新宇在阅卷时,一眼就看中了张九幽的答卷。那字迹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提出的 “设监察巡按,三年一考,实绩与俸禄挂钩” 等建议,正是他心中所想。

    除了张九幽,此次制科还涌现出不少人才。有个叫王琚的考生,在 “边策” 一题中提出 “以夷制夷” 的策略,主张联合回纥、奚族共同对抗突厥,见解独到;还有个叫王毛仲的武将之子,虽出身将门,却毫无骄气,在 “军制” 策中提出改革府兵制,建立常备军,得到兵部尚书的赞赏。

    放榜那日,曲江池畔人山人海。当张九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王翰、王琚等人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名字,互相道贺。

    而崔承业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寒门姓氏,气得浑身发抖:“一群土鸡瓦狗,也配登堂入室?”

    他的门生悄悄劝道:“侍郎,这些人虽一时得意,却无根基,迟早会被咱们排挤出去。”

    崔承业冷笑:“走着瞧。”

    李新宇在御书房召见了制科前十名。他让内侍搬来几案,与众人围坐在一起,像朋友般交谈。

    “张九幽,” 李新宇笑道,“你在答卷中说要设监察巡按,朕准了。你就去做第一任江南道巡按,如何?”

    张九幽起身行礼:“臣遵旨!只是臣年轻识浅……”

    “年轻不是问题,” 李新宇打断他,“朕比你大不了几岁,不也坐在这个位置上?朕给你尚方宝剑,若遇贪官污吏,先斩后奏!”

    张九幽眼中燃起火焰:“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王琚被任命为朔方军参军,辅佐节度使防御突厥;王毛仲则进入禁军,负责训练新兵。这些寒门士子,如同新鲜血液,开始注入大唐的肌体。

    然而,世家大族的反扑也随之而来。崔承业联合陇西李氏、荥阳郑氏等几家,上奏说这些寒门士子 “骤登高位,恐难服众”,请求皇帝 “循旧制,以世家子弟填补要职”。

    李新宇将奏折扔在地上:“服众?靠的是实绩,不是门第!张嘉贞治漕运初见成效,张九幽在江南弹劾了三名贪官,王琚在朔方打退了突厥的小规模袭扰,他们哪个不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世家子弟强?”

    他当即下旨,将崔承业贬为虢州刺史,调离长安。这道旨意震动朝野,人们终于明白,这位新帝求贤的决心,绝非一时兴起。

    第四章 外患骤起,才尽其用

    崔承业被贬后,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虽有所收敛,但暗流仍在。就在此时,漠北的突厥突然南下,攻破了西受降城,掳走百姓数千人。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早朝上,兵部尚书郭元振奏道:“突厥可汗默啜趁我军换防之际突袭,西受降城守将战死,现需即刻派兵增援。”

    “派谁去?” 李新宇问道。

    殿内一片沉默。老将多已年迈,年轻将领中,世家出身的要么怯战,要么缺乏实战经验。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左武卫中郎将薛讷出列。薛讷是名将薛仁贵之子,却因不善钻营,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

    郭元振皱眉:“薛将军虽勇,然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非一人之力可挡。”

    李新宇却看着薛讷:“薛卿有何破敌之策?”

    薛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