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海城风物记
第129章 海城风物记 (第2/3页)
了敲:“好的,你也早点睡。”发送的瞬间,窗外的风铃又轻轻响了一声,像是替谁应了句好。
次日,上午十点,“听涛苑”的喷泉在阳光下溅起碎金,石无痕的迈巴赫刚停稳,劳斯莱斯里的石明皇已经探出头:“这小区名听着就润,比京城的‘王府壹号’多了点水汽。”
杨晓婷笑着推他:“先让无痕叫苏小姐,您急什么。”石世峰正翻手机里的老地图:“三十年前我跟你爷爷在这附近卸货,码头边的石阶现在怕是修成观景台了。”
苏晴开门时手里还拿着本菜谱,石明皇眼尖:“丫头在研究海鲜?正好,中午让无痕酒店的厨子给你露一手。”石无痕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袋子:“里面是早上刚买的海菜,想着给爷爷做海菜包子。”
车队先去老码头。石明皇拄着拐杖踩在木栈道上,看渔民卸刚捞的海虹,忽然对苏晴说:“这东西在京城叫青口,蒸着吃寡淡,得用海城的虾油炒才香。”杨晓婷帮苏晴拍掉肩上的海风带来的细沙:“他呀,这辈子就惦记这口鲜。”
车队往老码头开时,车窗外的景象正顺着海风慢慢铺开——左手边是直插云霄的玻璃幕墙大厦,银灰色的楼体反射着阳光,像给海城镶了道金属边;右手边却还是矮矮的红砖墙,墙头上爬着绿藤,晾衣绳上的蓝布衫在风里晃,倒比高楼更有烟火气。
“这楼比国贸三期还高?”石明皇扒着车窗看,拐杖头在脚垫上轻轻敲,“当年我在这儿扛包时,最高的楼也就三层,还是木头的。”杨晓婷笑着指远处的跨江大桥:“那桥晚上亮灯才好看,像条光带把江两岸拴住了。”
到了老码头,木栈道刚被晨露洗过,踩上去有点潮。石明皇拄着拐杖站定,看渔民正把一筐海虹倒在青石板上,紫褐色的贝壳还在微微张合。
“这东西在京城叫青口,”他忽然转头对苏晴说,“馆子里总蒸着吃,寡淡得像白开水,得用海城的虾油爆锅,加葱段姜片炒,壳一开口就盛出来,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
苏晴刚点头,就见石无痕弯腰捡起枚空贝壳,递给她时指尖沾着点湿沙:“这壳能做哨子,小时候在这儿跟渔民家孩子学的。”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汽车鸣笛,一辆集装箱卡车正从码头专用道驶过,车斗上的“海城港”三个字在阳光下格外亮,和旁边渔民摇着的小舢板形成了奇妙的对照。
杨晓婷帮苏晴拍掉肩上的细沙——许是海风卷来的,带着点咸湿的气:“他呀,这辈子就惦记这口鲜。当年在京城住四合院,总让保姆托人从海城捎虾酱,说拌面条比芝麻酱对味。”
石世峰在旁笑:“后来干脆在院子里种了棵葱,说炒海虹就得用现拔的小葱,才有那股冲劲。”
石明皇正跟卸海虹的老渔民搭话,问现在的渔汛怎么样。老渔民笑着说:“比以前规矩多了,禁渔期谁也不敢出海,不像早年间,网眼越织越小。”石明皇叹口气:“是该这样,不然子孙后代连海虹都吃不上了。”
转身往停车的地方走时,石无痕忽然指着远处的天际线:“那几栋高楼是去年刚落成的,底下埋着当年的码头地基,打桩时还挖出过老船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