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儒生帝国

    第五十二章 儒生帝国 (第2/3页)

结局,都做了鞭策入里的解说和总结。

    “那秦国呢?”刘据笑道。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儒家最蔑视秦国,秦人也最厌恶儒家,儒家士子不入秦,几乎是天下皆知。

    直到始皇帝一统中原,秦国、儒家的相处,仍然不太愉快。

    “儒家行仁政礼制,不以成败论美恶,不修仁政,虽成亦恶,修行仁政,虽败亦美,此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理,秦国者,非儒生能评。”

    “御史大夫不评,日后儒生再评,恐怕会有失偏颇。”刘据笑了笑道。

    董仲舒心中一动,知道储君说的什么意思,儒生最了解儒生,暴秦、暴君,传说不到百年就这样了,再传说千年,始皇帝之名,就很难再入耳了。

    “大争之世,弱肉强食,势力较量,或可暂忘不以成败论美恶之理。”

    董仲舒仍不讲商鞅变法,却给予了秦国、秦君委婉的总结陈词。

    “好一个大争之世!好一个弱肉强食!”

    刘据为董仲舒的急智拍手叫好,再问道:“那我汉家呢?”

    “高祖皇帝痛恶仁政礼制,行老子之大道之术,缩减官府,军士归田,无为而治,解天下刀兵连绵,可称千古圣君。”董仲舒颂圣道。

    那个手提三尺剑,七年立下不世之功的人儿,哪怕尿溺儒冠,也只能抨击德性,抨击不了能力。

    “御史大夫少说了一个,小国寡民。”刘据指出了他未尽之言,“这也是公羊兴起的原因。”

    大汉初年,大汉不像是帝国,更像是一个个邦国,虽然中央朝廷拥有着最高权力,但上下政令难以统一,尊皇而自治。

    道家之学,不是寻常所言的修身养性之学,实乃一种深奥的邦国大学问,然,止于邦国。

    当邦国一个个融入帝国中,帝国拥有且能发挥出帝国的力量时,道家精华,便耗尽了。

    这时,就要有新的学问,公羊春秋,趁势而起。

    “储君明智。”董仲舒再次躬身下拜道。

    火盆陶罐中的茶水已经煮沸,刘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