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启程东邬(求票)

    211,启程东邬(求票) (第3/3页)

不能耽搁。”

    叶轩却不赞同,对苏涟漪压低声音,“郡主,若您真想救人,便留下药吧,我们身份特殊,带人不便。”

    涟漪却不赞同,“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若不想救人,干脆便别出手,即已出手便要救好。若我们出手相救,但最终人死了,岂不是白白浪费力气?”

    叶轩依然不赞同,“我们车队人已是多了,这才刚刚出发,若一会再有求救的百姓,难道也都带着一同赶路?”与苏涟漪相比,叶轩的心性便凉薄许多。

    涟漪道,“我虽不是救世主,无法拯救全人类,但需要帮助之人到了我面前,我做不到视若无睹。一会孩子们恢复体力了便让他们母子三人下车,我救人尽力,便问心无愧了。”

    叶轩见苏涟漪执意,便也无奈。

    那妇人缓了好一会,才理解了面前这端庄美丽女子的意思,趴在地上连连磕头,“谢谢菩萨姑娘了,我们母子算是遇到救星了,谢谢了,谢谢了。”

    涟漪面色并无多大变化,还是淡然,“不用谢,将孩子抱去车厢吧。”说着,便要亲自去抱。

    司马秋白却抢先抱起了孩子,一伸手,将另一个孩子也抱在怀中,这两个小家伙本就年纪小,又骨瘦如柴,对于司马秋白这样高大强壮的男子来说,几乎无重量。

    “师父我来吧。”说着,便将两个男孩送到苏涟漪的马车。

    “你还能走吗?”涟漪问妇人。

    那妇人赶忙艰难爬起来,“让菩萨姑娘费心了,妾身能走。”说着,将一大包行李抱起。其实这行李已丢了很多,为了救孩子,她也顾不得什么行李了,抱着孩子便冲向疾驰的车队,心中想的是,若孩子救不下,她也就一起死了算了。

    将孩子安顿好,司马秋白眼中带了一丝异样,是崇拜,是敬仰。他向后退了几步,拂袖,对着苏涟漪十分规矩地行了大夫之礼。

    涟漪皱了皱眉,“怎么?”心想,这司马秋白发什么疯?

    司马道,“郡主,从今往后您便真真正正是我司马秋白的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生我司马秋白都会尊敬孝顺师父。”

    涟漪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你也中暑了?去领些俞草水喝喝。”胡言乱语什么?

    司马秋白一脸的严肃认真,“非也!师父,从前我认您做师父是因您的才气,如今真心钦佩师父,是因师父的品格,从今天开始,我司马秋白定要认真追随师父,学习人生。”

    “……”看着目光炯炯有神的司马秋白,苏涟漪后背忍不住流了一层冷汗。她也并非多么善良,实在是从前职业的原因,见不得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更无法做到医治一般便放弃。

    涟漪忍不住心虚,“以后,你真要跟着我学?”

    司马秋白又鞠一躬,“是,弟子定当跟师父好好学习。”

    涟漪眉头微微动了一动,而后用一种奇怪的眼神,询问道,“你可有兴趣学西医?”第一次认真收徒弟,再这样糊弄下去,良心有些过不去。但绘画什么,她真心只知皮毛,若要说拿手,还得是医术。

    “何为西医?”司马秋白不解。

    涟漪失笑了下,“没什么,我开个玩笑。”说着,便上了马车。

    笑话,凭空出现个“尾巴”已经够闹心了,为何还要自找麻烦?

    司马秋白见师父不肯解释,便也骑上马离去。

    得到了指令后,车队缓缓开动,继续在官路上疾驰。

    ……

    车厢内,苏涟漪见两个孩子止了泻,本来虚软的身子骨也硬了许多,便喂两人饮下了一些冰镇参汤,以补元气。自然也是给妇人一些,那妇人起先是拒绝的,最后难耐腹中饥饿,还是喝了一小碗。

    “大姐,你说,你是去东邬城投靠丈夫?”为两个男孩喂了参汤后,趁着男孩睡眠恢复体力时,涟漪与妇人攀谈。

    那夫人见恩公与自己说话,自然知无不言地回答,“是啊,恩公,妾身原本就是东邬城人。”到现在为止,这惊慌的妇人还没意识到苏涟漪的身份。也难怪,这马车与车队都极为普通,谁能想到是朝廷的车队?

    “既是东邬城人士,为何又跑到外面来,若我没记错,刚刚你说你丈夫在东邬城安定了,难道其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吗?”涟漪问。

    妇人答道,“哎,一言难尽,若恩公不嫌烦,妾身就为恩公絮叨絮叨。”猜想是路程枯燥,面前这端庄的女子想找人打牙闲聊吧。

    “好。”涟漪与徐姨娘便安静听起来。

    “事情还要从十几年前,东福王到东邬城说起。最开始的几年,东福王还有模有样,为百姓们办事,时而还见面赋税,也办了几件为百姓伸冤的大案,我们东邬城百姓自是十分爱戴。但随后几年,东福王便一改从前的作风,加大了赋税,明明朝廷没要求的税,东福王也照收不误。我们便把朝廷的税叫大税,东福王的税叫小税。”说着,徐姨娘为其递了块干粮,让妇人填填肚子。

    那妇人千恩万谢地接过来,咬了几口,而后继续讲,“这做官都为了钱财,我们也是懂这个道理。起初,这小税不多,我们便交了,但后来这小税越来越多、名目也越来越多,甚至是大税的几倍,慢慢的,百姓们吃不消了,很多人就逐渐向内地迁移了。”

    涟漪没说话,但心中了然,东福王判断是早计划好的,而加税也是为筹集资金招兵买马。

    妇人继续道,“我家还算是富裕,便一直留了下来,直到那上一个皇帝老爷病危,东福王正式叛乱,东邬城便再也过不下去了。那东福王啊,比土匪还烈,到处抢银子抢粮食,就那个时候,我们家迁出来的,但银子却已被打劫一空了。”

    徐姨娘大惊失色,当年她随元帅入京,这些事都是她离开后发生的,她自然不知。东邬城是她的家乡,她的家人也都在城内,忍不住加大了声音,“那个挨千刀的东福王,既已成了驻城王爷,城内百姓就是他的子民,为何不爱护子民?”

    涟漪伸手拍了拍徐姨娘的肩,因徐姨娘猛的喊出来,两个孩子差点被惊醒。涟漪伸手拍了拍离自己近得孩子,而后轻声道,“那东福王早就怀有叛乱之心,造反是早晚之事,若成功了,东邬城的百姓才真正是他的子民;但若败了,自是其他人的子民,所以东福王才不去用心管理,这东邬城,只是他的一个踏板罢了。”

    而后,又转而问那妇人,“大姐,我想知道,你刚刚说的,你丈夫在东邬城安定下来是怎么回事?难道东邬城现在太平了?”若真太平了,她也能将内疚减少几分。

    妇人想了一想,“我也不知城内太不太平,但回城探信的夫君来信说,东邬城出了大人物!出了救世主!是天神的化身,可以拯救天下苍生,还说……还说……”

    徐姨娘不解,疑惑地看向苏涟漪,而涟漪也是一头雾水,“还说什么?”

    那妇人很是挣扎,因鸾国笃信佛道两教,但她夫君的言论却对两教大不恭,“他还说,老天爷已经死了,没人再管我们了,除了这救世主。”

    徐姨娘大吃一惊。

    苏涟漪却丝毫不以为意,传教,很正常。鸾国人是少见多怪了,在现代,全世界教派多得很,每一种教派都有一种信仰,一个天神。

    就好比清末时期,基督教与天主教在中国东南沿海广泛传教一般,越是动荡的地区,便容易接纳新的教派。并非百姓们立场不坚定、没有节操,这只是百姓们憧憬安定美好生活的反应。

    孩子们还在睡,涟漪见妇人也是疲惫,虽刚刚和叶轩说过,待救治好就放他们独行,但这车队也是前进,苏涟漪还是希望能多带这母子几人一程。

    “看来,大姐您的丈夫已经信奉了那个教派?”涟漪笑着道,语气柔和,就如同午后闲聊一般。

    那妇人一想到有即将安定的家,便十分高兴,“是啊,那个教名为奉一教,信奉的便是天神,教主是天神的化身,传说高大威猛文武双全,圣女是圣母的化身,传说美丽温柔能除百病,只要加入了奉一教,每日每人便能发馒头。我夫说了,教主终有一日会福泽天下,到时候家家有饭吃,人人有田种,没有人再去挨饿受苦。”越说越激动。

    苏涟漪和徐姨娘的脸色却微变。

    这种耕者有其田的幻想,只能欺骗穷苦的百姓,对于有权势的上层人来说,简直就是个笑话。

    徐姨娘自是不解可这小的教派,但苏涟漪却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大姐,这些馒头是白给的吗?是否需要其他条件?难道人人都可以入教?”涟漪问。

    妇人答,“当然不是,入教需要编号,要定期服役,有时是去周边传教,有时是要耕田,还有时得操练呢。而妇孺入教只能得馒头,若是年轻力壮的男子入教,会发银两。”说着,妇人美滋滋的,“想来夫君定是领了银两,若到了东邬城,妾身定要好好招待恩公,以报救命之恩。”

    徐姨娘拧眉道,“入教还需操练?还有这等怪事?”

    涟漪的面色却严肃了下来,耕者有其田,武装求太平。这不是太平天国又是什么?难道是鸾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根本就是变相的起义造反!

    若单纯的起义还好说,就怕是敌国欲趁机而入!毕竟,入教便分发食物,这“教主”的后盾,定然不小!

    万更补全,求票。又赠送了这么多字,丫头好心疼有没有!?

    给你们讲个笑话吧,今天丫头的读者【yinerr】戳丫头说,她因看到108章的某句话笑疯了,差点被老公踢下了床,原文是“看着天上逐渐圆起来的月票,初萤这一日少了……”

    哦草!丫头顿时五雷轰顶,太丢人了【哭】,要月票要出了魔增,天上圆圆的也是月票了……(妹子们不用重看了,丫头第一时间改正了)

    哎,丢人丢大发了,还不知道有多少妹子读者笑晕在厕所呢!顺便,感谢【yinerr】的25张月票,虽然丫头丢人,不过,若是能博君一笑,也值了!

    最后介绍朋友的文《盛世嫡谋:臣本红妆》作者:凤轻。真的很好看!一定要去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