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抗旱

    第162章 抗旱 (第3/3页)

不陌生。他知道,此时如果再不播种,那么秋季的粮食更加无法保证,但播种需要水,从哪里‘弄’水呢?

    回到大队部,老支书已经将其他几个村子的支书和村长叫了过了,正在等他。

    没等王元平开口,老支书不无忧虑的先说话了:“王乡,看到情况了吧,我这些天快急死了,周围的水塘的水全部‘抽’干了。天也不下雨,这可怎么办,再要是这么旱下去,地恐怕种不上了”。

    “是啊,是啊。”其他村子的支书和村长纷纷附和道。

    “老支书,您就别这样称呼了。以前叫什么还叫什么,这样听着亲切。好不好。”王元平对老支书热情的说,见老支书点头,他接着说道:“各位,今天我们开个诸葛亮会,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种紧急关头,都别憋着,有什么主意、想法和建议都说出来。”

    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响起来:“照我看,最好能找上几十辆车,拉上皮罐,去栗山湖去拉水,前几天我去湖里看了,湖里还有水。是不是,九叔?”

    发言的是栗山桥村的支书栗云汉,栗山里十二个村大多数居民都姓栗,栗姓先祖对于辈分有过排名,以前的人们大概记不太清楚了,但从“代有杰英才,洪令成世云”这十个辈分还是记得蛮清楚的,因此,在栗山,凡栗姓者,少有姓氏中不带有祖上定的辈分的。

    栗云汉叫栗世杰为九叔就是按这个大排行来叫的。

    老支书没吱声,吧嗒吧嗒‘抽’着烟锅子,他看着桌子出神,显然,这是在思考!半晌,老支书说:“云汉的这个办法倒也是个办法,但只是能解决临时的夏种,可如果播种以后如果天还继续这么旱,播下去的种子恐怕迟早也会旱死。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王元平点点头,又问:“除了栗山桥的办法以外,各位还有什么好办法?”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会场上,再一次陷入到沉默中。

    首发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