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应对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316章 应对 (第1/3页)

    耿子明一愣,他显然没有想到王元平会问自己关于王英部长的事,对这个人事部的头,自己虽说有过几次接触,但真是不熟悉她的工作。(. 比奇屋 bi qi u 的拼音) 在耿子明的心里,是有点看不这种人事行政工作的,行政人事嘛,是找麻烦的。但自己这些想法可不敢公开说,因为他知道王元平还是较信任王英的。

    耿子明略略顿了顿,小心说道:“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这几天没怎么遇见她。”

    王元平瞟了耿子明一眼,没有再说什么。在耿子明的陪同下,几个车间仔细的巡视了一圈,掌握了情况之后,又叮嘱了耿子明几句便回到厂部办公室。

    耿子明刚才说的情况王元平不得不重视,他深知,如果原溶剂厂剩余下岗工人迟迟不能安排,时间稍微一长,这部分人非闹事不可。可是,一下子安排这么多人对建辉公司来说显然做不到。至少,目前做不到。当初自己计划按批次安置,也是按一年多的计划来做的。可人算不如天算,当初自己还是漏掉了人性计算。

    对于国国营企业的下岗工人来说,其实他们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企业经营红火的时候,没有沾到多少光,大多数人拿着那份微薄的薪水仅仅够糊口的,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摊下岗时,他们的家庭一下子会陷入到绝境,尤其是一家几代人都在厂里工作的工人,更是难加难。

    企业经营困难被下岗后,不管是什么地方,当地政府没有办法一下子安置这么多人,没有那么企业,经济又不是很好。政府能做的只有安抚。

    下岗工人稍微有点能力的可能会出去找点事做,但这部分人仅仅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能做的只有等待,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总是对国家寄予厚望的,他们相信,国家一定不会不管他们。是这种思维害了这些人,天天等月月等,甚至生活困难到了极点也不愿意出去谋生,或者说没有任何可以出去谋生的手段。

    六七十年代时,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投资建设起来的,一般是当地行政长官根据需要拍板建厂。溶剂厂是这样一个厂,建厂后,因为是计划经济卖方市场,产品也不愁找不到买家,一度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等到改革开放,企业开始慢慢脱离开行政,自负盈亏之后,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