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 学院刁难
638 学院刁难 (第2/3页)
典礼一样,向好莱坞示好的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就比曲高和寡的柏林电影要有更多观众瞩目。
格莱美也是如此,他们固然会保证音乐性的超然,但伴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格莱美也必须考虑到销量、人气等观众的反馈,才能评选出最合适的得奖作品。这一点在格莱美的发展历程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以2002年数字音乐出现作为分水岭,格莱美颁奖典礼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平衡明显发生了改变。
在数字音乐出现以前,也就是说互联网完全普及之前,格莱美的权威同时还来自于它们对音乐的推荐。受困于信息渠道的狭窄,许多音乐爱好者每年都会收看格莱美来了解音乐市场的走向,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使得格莱美的权威性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音乐的出现,人们更加习惯于自己来寻找音乐,格莱美所评选出来的奖项要么太过市场化,要么太过小众化,总是很难满足受众需求,这也使得格莱美的权威性不断下滑,观众的流失又导致其不得不向市场妥协一增加商业性减少艺术性,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是格莱美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新危机,但是同样的情况其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格莱美就已经可以看到苗头了。
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大爆炸的时代,节奏蓝调、流行、嘻哈、摇滚等多种类型音乐的大爆发,而且每一种音乐类型都可以找到被封为经典的杰作,这也使得市场主流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格莱美于1991年设立了另类音乐奖项,本来的出发点是进一步嘉奖不被市场所肯定的音乐类型,但问题就在于,格莱美迂腐、顽固的评委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界定“另类”这个词汇,以至于让这个部门成为了一个笑话,一直N十年后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另类这个词本身就十分暧。昧不清,最重要的就是另类的标准,到底是音乐性还是销量如果是音乐性,那是指创新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风格,还是指与目前主流市场格格不入;如果是销量,那终归就还是商业性决定一切,销量不好的专辑就是另类这显然无法服众。
快转眼球乐队、大卫一鲍伊、保罗一麦卡特尼这些在歌坛驰骋数十年、取得超过千万销量的歌手居然都在2000年之后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还获得“另类音乐奖项”的提名,而有趣的是,他们同时还拿到流行、摇滚等热门类别的提名,这就是格莱美的一个自相矛盾。
其实“另类”这个词汇是来自于八十年代早起的校园音乐电台,指那些在独立厂牌下过活的受到摇滚音乐影响的艺人团体,但是涅巢乐队在1992年突破了另类束缚,将垃圾摇滚演变成为了主流,“另类”一词就不再具有真实另类的含义了。
而更为讽刺的是,涅檗乐队那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别介意”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另类音乐专辑的提名,却输给了已经在主流市场占垩据一席之地的快转眼球乐队的专辑“不合时宜()”这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