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 剧本深度

    1074 剧本深度 (第3/3页)

;第二个就是台词深度,看似平常普通的对话却值得让人一再咀嚼,细细品尝台词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层层推进、徐徐渐进,不经意间完成主题推进和核心思想升华,令人拍手叫绝。

    又或者说,创新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台词。

    台词作为剧本构建的重要元素,其实这些年来已经逐渐被好莱坞遗忘,因为好莱坞更加鼓励结构的创新。在这一点上,“日出之前”和“生死时速”就是两个极端案例。

    “生死时速”里面的台词完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情节推动力,基本上就是用来放缓节奏的缓冲带和填补时间空白的废话,整个故事完完全全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推动,这是九十年代之后好莱坞电影的典范:视觉,视觉,视觉,一切都和视觉有关。通过视觉制造高氵朝,通过视觉制造亮点,通过视觉营造气氛。

    但是“生死时速”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终结者2”这样视觉大片的复古效果,用最低廉的成本、最简单的方式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从而引爆观众热情。

    而“日出之前”则恰恰相反,故事情节没有任何推动力,台词才是电影的核心,用台词来推动情节,用台词来控制节奏,用台词来升华思想,用台词来完成沟通,这几乎是将伍迪艾伦的“话痨式电影”推向了一个全新巅峰。

    人们总是认为伍迪的电影是最典型的话痨电影,“安妮霍尔”就是其中的典型,通篇充斥着无数的独白、旁白和对白。但事实上,伍迪电影的对白只是辅助,他有一个情节主线,然后用对白去解说这个思想、去推动这个内核。

    可是“日出之前”却比伍迪更加大胆,它完全用台词来构建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主线。这比“低俗”也更加出格更加勇猛,但却是一种几乎无法复制的模式。原因就在于台词的生命力。

    “日出之前”的台词几乎每一句话看起来都是废话,但每一句话也都是有深意的,几乎可以把电影里的任何一个段落摘抄下来,然后细细品味研究,其中所包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遍布了人生的角角落落。看似随意的台词却是精心安排,却又让观众察觉不出来。

    如此深厚功底,完全体现了编剧的出彩和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编剧的深厚文学底蕴和生活历练。这才是“日出之前”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剧本的深度足以成为专业编剧学院的教材范本。

    所以,在罗杰看来,“日出之前”在“低俗”之后出现,两部都是话痨电影,却用不用的方式向人们阐述了台词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今好莱坞创新至上的剧本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推动,这也会让人们再一次重新认识编剧位置的重要性。

    基于如此原因,罗杰对“日出之前”赞不绝口;基于如此原因,罗杰给了“日出之前”九十五分的高分和四星满额的推荐;基于如此原因,罗杰认为雨果是一名天才,他认为雨果在编剧的位置上奉献了满分的首次演出!

    (杂志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