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办法
第九十八章 办法 (第2/3页)
本就该打,我看打得还是轻了!”
陈德元的尴尬因此缓解了些,可他随后便注意到,当王蕴琳把洪衍武送回屋后,虽然照旧面色平和地给他沏了杯茶,但她的眼神中却似乎流露出一些轻微的怨艾。这让他心里马上又“咯噔”一下,觉着人家当妈的,还是心疼了。
其实一直以来,在洪家人中,陈德元对王蕴琳的态度反倒是最在意的。那是因为王蕴琳与他生活中接触那些普通妇女太不一样了,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她相处。
就拿这条胡同来说,一般家庭里的主妇,因每日操持家里大人小孩的吃喝拉撒,烟里来尘里去,衣着装扮上很是随意,常常鼻子上有块灰,或是袖口上粘块糨子,那太普通了,根本不算得什么。
另外,由于为生活琐事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这些大婶大嫂们往往活得也很简单,为人处事的态度十分通透。待人要么热情,要么寡淡,要么亲近,要么疏远,无论哪种,脸上都能带出来。
并且这些妇女还往往都好聊天说闲话,成天到晚唠叨个没完,谁家长,谁家短,或钦佩,或嘲笑,或羡慕,或轻蔑。虽然见识不见得有多么的高明,可己方的看法却十分清楚,丝毫不用去猜。
也正是为以上这几点,陈德元和这帮老娘们打起交道来自然比较轻松。采用何种态度无须费脑子,有话也尽可当面坦言,甚至有时还能开几句荤素不忌的玩笑。哪怕偶尔起了些龃龉,但因为彼此都习惯这种直来直去的相处方式,所以有仇不过夜,也就是扭脸就忘的事,谁都不会真去计较。
但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大嫂大婶身上的特点王蕴琳却完全没有,她根本是属于一种陈德元从未见过的另类。
王蕴琳的外表永远一丝不苟,非常注意细处的修饰,看起来不显山露水,但其实每一处都是精心打理。就连表情也似乎是有个固定的尺度,无论高兴与否嘴角永远微微向上挑着。无论内心想什么,外表永远是雷打不动的愉快。
怎么说呢,陈德元的感觉,王蕴琳整个人就像是他参观玉器厂时看到的那个雕刻细腻的九层宝塔,玲珑剔透,垂环飞檐,是工艺品。
另外,在待人处事上也是一样,王蕴琳的礼数永远周全。在家来人,只要进门,必是笑脸相迎,一杯香茶奉上。在外面遇见熟人也必然会打招呼,绝不会为怕麻烦而装着看不见。并且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不紧不慢的,让人听得真切却又从无高声跟谁说话。就连用词也是很客气,从来都是“您”“您”的,就好像她从来就不会用“你”。
这样一来,待人虽然亲切,却不免又有些某种程度的疏离,让人觉得舒服的同时,也老感到有一种生分的存在,而不敢过于造次,说话便也有了顾忌。
这一点要让陈德元来说,他觉得简直就和那些京剧旧戏的戏词一样,文是文,雅是雅,深沉华丽,旋律也美,可就是太过弯弯绕绕地兜圈子了。
打个比方,像“太阳升起”这件事,京剧里就不直接唱出来,非要拽什么“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不知道“冰轮”和“玉兔”是什么的,早就被绕糊涂了。哪儿有“落子”直白易懂,“天黑了”,就唱“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连小孩都听得明白。
最后的一点也是陈德元最不可理解的。王蕴琳似乎对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