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神变
第一百零七章 神变 (第2/3页)
凡响。
原来,李尧臣在天桥开办的水心茶社是个露天茶社。而他受到“会友镖局“的启发,在茶社里安置了十八般武器,打出了“以武会友”的旗号,倡导武术。这样,有会武的客人到来时,兴致所至便会用这些兵器来切磋比试。同时,也能帮他吸引到更多的客人来旁观。于是一时间,买卖很是兴隆。
自然,也会有客人向李尧臣挑战,但一直以来大都被他从容应付过去,还真没怎么遇过敌手。
不过时间长了,也会有例外的时候。那是前几年的一个八月节,茶社来了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个劲地叫阵。李尧臣只好和他比试,可没想到往来几个回合,一点也占不到便宜,最后他只好拿出三皇炮锤中看家的绝招“夫子三拱手”,才把少年制服。
可没想到才打发了少年,一个六十多岁的银须老人又跟着跳进场子,施礼笑道,“刚才是我孙子,初学乍练,让你见笑了。现在我这小老儿愿意领教领教。”说完,老人就立了个门户。而李尧臣见状也没有办法,只得双手一抱拳,说了声“请!”便继续与老人交起手来。
却不想这次让李尧臣感觉更是吃力,他用尽了在镖局中学到的绝招,如“夫子三拱手”、“炮锤四肘”、“三十二擒拿”等等,但打在对方身上就同触到了棉花一样。过不多时他便已知不是敌手,于是便跳出圈外,双手一揖主动低头认输,接着还把老人请进室内,恭敬相待。
老先生因见李尧臣有功夫、有名气,却仍是保持着直率、真诚,不禁为之感动。于是便在李尧臣家里住下来,还传了他一些武艺。因此很快,李尧臣便把这些以柔克刚的法子融进了三皇炮锤中,使他刚劲的炮锤拳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功夫又高深了几层,形成了新的风格。
而不久之后,李尧臣与老先生日渐亲密,便得知了他的真实身份。原来老先生是练太极和绵掌的,真实姓名叫做罗松龄,江湖人称“大先生”。
说到这里,玉爷、瑞五爷和宛八爷都是忍不住“啊”了一声。几人既感到有些意外,同时也隐隐有了一种“这才说到关键”的预感,因为仅从姓名便可推断,这位“大先生”与罗鹤龄大约有亲属关系。
果然,李尧臣接下来便验证了大家的想法,他说“大先生”便是罗鹤龄的胞兄,而罗鹤龄在江湖上也有“二先生”之称,因此按照这层关系,李尧臣似乎勉强可以算是罗鹤龄的师侄了。
那么自然的,正因为“大先生”的缘故,李尧臣对有关罗鹤龄的情况也有了更多了解,于是接下来,他便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他了解的一些细情。
罗鹤龄,1863年生人,祖籍河间,与兄长罗松龄自幼随其父习得家传太极拳,因天资聪慧,武术进展神速,随后又拜八卦掌大师程延华为师习得八卦掌,之后再求教于李存义而悟得形意拳精髓。因此,罗鹤龄不仅与有“活猴”之称的孙禄堂有同门之谊,也与“形意门”关系匪浅,更是继孙禄堂之后,时世唯一精通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内家拳法的武者。
1912年,罗鹤龄又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合冶一炉,创立了罗氏连环绵掌,这甚至比孙禄堂创立了孙氏太极拳还要早了六年。因此在同年,他便被冯国璋聘入中华武士会(即后来的中央国术馆),成了这个民国初由官方倡办的首个官方武术组织的总顾问。在津门,甚至得到了“连绵不绝,天下第一掌”的称誉。
并且由于李存义、程延华这一代武者多以辞世。因此,无论是从武学成就或是年龄、资历来讲,罗鹤龄都称得上是武林这个时期,名声最为鼎盛的大人物,完全可以算是北方武行里的一位标杆一样的泰山北斗。
而武林里对罗鹤龄功夫描述的传言,则显得更为接近神话。传言最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