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节:捕鼠器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八百零三节:捕鼠器 (第1/3页)道情原是道士弘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道情以宣扬离尘脱俗思想为特点,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艺术形式。道情在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颇为流行,作为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因其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被称为“黄冠体”。元明时期杂剧中道士的唱道情,既是道情与当时文学体裁结合的形式,又真实反映出唱道情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影响,反映出道教传播的时代特征。
一、元代杂剧中唱道情的时代特征
五代沈玢《续仙传》记蓝采和踏歌道情,历来被学界视为唱道情的起源。唱道情在经历宋代社会的发展之后,元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较多出现道士唱道情的描写。在唐宋时期的史籍道经中,道教八仙的吕洞宾、钟离权和韩湘子,并无道情说唱的事迹。但在元明时期的杂剧、中,三位道士都被刻画为说唱道情的仙真。当时社会上道士说唱道情的实况,成为重新塑造吕洞宾、钟离权和韩湘子形象的素材,由此吕洞宾、钟离权和韩湘子的道情说唱,成为道教仙真虚实描写的典型。
元代是杂剧最为盛行的时期,元杂剧中已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这是道教影响元代社会的结果。元代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属于道家类剧目,神仙道化剧内容是演绎仙道故事,此类杂剧主题旨在宣扬道教神仙思想。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杂剧剧目四百本,神仙道化剧约占十分之一。元代流行的神仙道化剧中,如马致远《开坛阐教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泰华山陈抟高卧》、《王祖师三度马丹阳》、《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其主人公吕洞宾、陈抟、王重阳、马丹阳等人,都是道教史上的高道大德。马致远采撷道教宗师济世度人的故事,以杂剧和散曲的文学表现形式,来阐发道教的神仙道化度世思想,更蕴涵着元代全真道鄙弃功名、超俗离世的时代特点。
此外有郑廷玉《风月七真堂》,李寿卿《鼓盆歌庄子叹骷髅》,纪君祥《韩湘子三度韩退之》,史樟《破莺燕蜂蝶庄周梦》,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赵明道《韩湘子三赴牡丹亭》,赵文敬《张果老度脱哑观音》等,可见神仙道化是元代杂剧热衷的题材。元代以道教题材创作的杂剧,一时间在社会上颇为流行。
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第三折,描写男主角吕洞宾持愚鼓简子,上场说唱表演道情的情景。其中,“正末愚鼓简子上”,吕洞宾唱道情云:
风不着,雨不着,岂知寒暑;
东不管,西不管,便是神仙。
船到江心牢把柁,箭安弦上漫张弓。
今生不与人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1]177-178
此以愚鼓来称唱道情的渔鼓,象征渔鼓道情的演唱有警醒世人、开度顽愚的意义。吕洞宾反复演唱渲染道家神仙境界之美好,旨在“劝贤者,劝愚者,早归大道”[1]178。《韩湘子全传》第二十四回《归故里韩湘显化,射莺哥窦氏执迷》,其中湘子说道:“因世上人顽皮不转头,只得把那顽皮绷在竹筒上,叫做愚鼓。有一等聪明的人闻着鼓声,便惕然醒悟;有一等痴蠢的人,任你千敲万敲,敲破了这顽皮,他也只不回头转意。因此上时时敲两下,唱道情提撕那愚迷昏聩的人跳出尘嚣世界。”[2]956正因为道情宣扬出世得道的特点,任讷将元代道情分成超脱凡尘类和警醒世顽类。元杂剧中“愚鼓”的使用比较普遍,这隐约反映出元代士人愤世嫉俗,却又对社会政治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元代杂剧刻意将渔鼓写为愚鼓,其警醒世人的用意至为明显。而描写道教崇奉的神仙高道唱道情,折射反映元代道情是道教宣教弘道的艺术形式。元范子安杂剧《竹叶舟》第四折,写道士列御寇等执愚鼓、简板上场,声称要到长街市上,唱些道情曲儿,以警醒世人。《竹叶舟》第四折说:
列御寇等来到长街市上,便唱了四支道情:
【村里迓鼓】我这里洞天深处,端的是世人不到,我则待埋名隐姓,无荣无辱,无烦无恼。你看那蜗角名,蝇头利,多多少少,我则待夜睡到明,明睡到夜,睡直到觉。呀,早则似刮马儿光阴过了。
【元和令】我吃的是千家饭化半瓢,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这等粗衣淡饭且淹消,任天公饶不饶。我则待竹篱茅舍枕着山腰,掩柴扉静悄悄,叹人生空扰扰。
【上马娇】你待要名誉兴,爵位高,那些儿便是你杀人刀。几时得舒心快意宽怀抱,常则是焦蹙损两眉梢。
【胜葫芦】你则待日夜思量计万条,怎如我无事乐陶陶。我这里春夏秋冬草不凋,倚晴窗寄傲,仗短筇凝眺,看海上熟蟠桃。
然后有扮演正末的纯阳子吕洞宾唱:
【正宫端正好】俺不去北溟游,俺不去东山卧,得磨跎且自磨跎。打数声愚鼓向尘寰中坐,这便是俺闲功课。[3]1055
元代杂剧中以散曲形式表现的道情曲,多抒发元代士人超脱凡尘的心境,也开创道情警醒顽俗的风格。元代散曲道情擅长以历史事实抒情写景,从衬托的角度喻示仕途莫测、居官得祸、富贵无常、人生如梦的道理。神仙的闲适恬静是散曲重点渲染所在,常用对比手法来显示得道后的逍遥和自豪。
元代杂剧表现的内容题材,多来自于社会上流传的得道成仙故事。元范子安杂剧《竹叶舟》的本事,出自唐代传奇中陈季卿的故事。元陶宗仪《说郛》卷一百十七上引唐李玖《异闻实录》说:
陈季卿者,江南人。举进士至长安,十年不归。一日,于青龙寺访僧不值,憇于大阁,有终南山翁亦候僧,偶坐久之,壁间有寰瀛图,季卿寻江南路。太息曰:“得此归,不悔无成。”翁曰:“此何难。”乃折阶前竹叶,置图上渭水中,谓陈曰:“注目于此,如愿矣。”李卿熟视,即渭水,波涛汹涌,一舟甚大,恍然登舟,其去极速。[4]5369-5370
该神异故事说陈季卿得终南山翁指点,乘坐仙人之竹叶舟转瞬间得以回江南见家人。《太平广记》卷七十四道术四《陈季卿》引《纂异记》亦载陈季卿登竹叶事。陈季卿际遇终南山翁本属于道术类故事,而陈季卿因曾有遇仙之经历,后得以皈依道门成为道士。在浙江余杭的大涤洞天,就有陈季卿修道的遗址。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一《洞晨观》载洞晨观:
在余杭县东郭河上,安乐山东为陈李卿故址。季卿,余杭人。世传遇终南山仙翁,以竹叶为舟者。[5]412
宋邓牧《洞霄图志》卷六《洞晨观记》,亦载陈季卿遇终南山仙翁,以竹叶为舟的神异故事。关于陈季卿际遇终南山翁,得竹叶舟而尽情仙游之灵异事迹,宋代进一步敷衍成以《竹叶舟》为题目的。元卢陵罗烨撰《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开辟》名目,列举“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而其中神仙类有:“论《种叟神记》、《月井文》、《金光洞》、《竹叶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