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节:捕鼠器
第八百零三节:捕鼠器 (第2/3页)
《黄粱梦》、《粉合儿》、《马谏议》、《许岩》、《四仙斗圣》、《谢溏落海》,此是神仙之套数。”[6]3,4《醉翁谈录》名目列有八大类,共有一百零七种之多,其中神仙类有《竹叶舟》。这大致可判定元代杂剧《竹叶舟》,是在南宋《竹叶舟》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见元代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与唐宋时期的仙话故事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元代在民间流行的散曲道情,在当时文坛已被正式列为唱曲之一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其中列举的唱曲门户有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7]6483。明程明善《啸余谱》卷五亦沿袭此说:“凡唱曲之门户: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南音为歌,北音为曲。”[8]577可见,元明时期道情为九种唱曲之一,这不能不说是道教影响散曲的结果。
元代杂剧中关于唱道情的描写,折射反映出道情在元代社会流播的实况。《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载:
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诸弄禽蛇、傀儡,藏撅撇钹,倒花钱,击鱼鼓,惑人集众,以卖伪药者,禁之。违者重罪之。[9]2685
此“击鱼鼓,惑人集众”的记载,正是城市坊镇唱道情的情景,说明元代道情已趋于民间化,明清道情演唱的主要方式亦在此时期定型。元代皇室节日庆典的仪仗队伍,其中就有唱道情的鱼鼓简子,可见其时道教道情传播已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
由于全真道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及影响,元代杂剧之唱道情的散曲词文,又表现出浓烈的全真道清修出世思想。元代杂剧中神仙道化剧的主题是神仙度世,就颇具金元全真道诸宗师传道度化的时代特点。我们知道《开坛阐教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诸剧,其思想内容渊源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金莲正宗记》等道经。道经中还有全真宗师唱道情,以抒发修道乐趣的记载,全真宗师丘处机西游途中,就曾散发披襟唱道情。元代道士唱道情不仅是抒发乐道之心,也是传播大道于民间的一种通俗形式。
二、明代中唱道情的民间化特征
明代文学的特点是市井渐趋盛行,在一些道教题材的中,对道情说唱有详细的描写。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着力刻画八仙之一韩湘子的道情,是明代中有关道情描写的典型。大概明代道士在民间说唱道情,常常是沿街坊闹市处即兴说唱,以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聆听。《韩湘子全传》第十回《唱道情韩湘动众》描写韩湘子将众人施舍的酒肴并铜钱银子、布丝鞋子之类,随手又散与市上乞丐。针对听众对其慷慨施舍的不理解,韩湘子又即兴说唱一套【玉交枝】道情,告诫贪图酒色财气的危害,这种在街坊闹市唱道情并与听者的互动,确有以大道警醒世人的教化作用。这就是所谓“道情谓拯溺之情,由道心而发者”[10]114。
道士唱道情以弘道宣教,其中针对为官者度化的描写,以韩湘子度化其叔韩愈的故事最为典型。《韩湘子全传》第十四回《闯华筵湘子谈天,养元阳退之不悟》说韩湘子:
就挺身坐在上面,拍动渔鼓,唱一个道情道:
衲头胜罗袍。腰间金带,不如我草縧。我在蒲团上拍手呵呵笑,大人早朝,丹墀拜倒。双丫髫胜似乌纱帽。我逍遥清闲,快活终日乐滔滔。……
湘子拍手大笑,口唱《折桂令》出门去了。[2]847
韩湘子度化韩愈的故事,原出自《蓝关记》,《蓝关记》又称《雪拥蓝关》。《雪拥蓝关》的典故,系取自唐代韩愈诗句。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11]3860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九《韩湘子》,载韩湘子与韩愈蓝关之事甚详,其中说韩湘子用幻化之术,使笼中岩花二朵顷刻花开,花朵上有小金字分明可辨。其诗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12]85-86《太平广记》卷五十四《韩愈外甥》引《仙传拾遗》载:
明年春,牡丹花开数朵,花色一如其说。但每一叶花中,有楷书十四字曰:“云横秦岭家何处,雪拥蓝关马不前”。书势精能,人工所不及,非神仙得道,立见先知,何以及于此也。[13]331-332
宋白玉蟾《修真十书武夷集》卷五十《韩湘》诗曰:
白雪满空夜,黄芽一朵春。
蓝关归去后,问甚世间人。[14]817
《仙传拾遗》、《修真十书武夷集》,都是唐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经,所载韩湘子度化韩愈的故事,被改写成通俗的道情说唱形式,再经过明代流行的渲染,成为明代社会脍炙人口的道情名篇。明代《金瓶梅》第六十四回《玉箫跪受三章约,书童私挂一帆风》,说西门庆事先请了两名唱道情的,又请了一班海盐戏子,请薛内相和刘内相听说书。海盐戏子先唱《刘智远白兔记》:
唱了还未几折,心下不耐烦,一面叫上两个唱道情的去,打起渔鼓,并肩朝上,高声唱了一套“韩文公雪拥蓝关”故事下去。[15]973
可见《韩文公雪拥蓝关》道情成为广为流传的道情曲目。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就说:“道家所唱有道情,僧家所唱有抛颂,词说如《西游记》、《蓝关记》,实匹休耳。”[16]173
明代中描写的《庄子叹骷髅》道情,是明代社会宣扬道家出世思想的典型话本。《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有详细描写:
(李清)正在彷徨之际,忽听得隐隐的渔鼓简响,走去看时,却是东岳庙前一个瞎老儿,在那里唱道情,向着人掠钱。……只见那瞎老儿,止掠得十来文钱,便没人肯出。内中一个道:“先生,你且说唱起来,待我们敛足与你。”瞽者道:“不成!不成!我是个瞎子,倘说完了,都一溜走开,那里来寻讨?”众人道:“岂有此理!你是个残疾人,哄了你也不当人子。”那瞽者听信众人,遂鼓动渔鼓简板,先念出四句诗来道: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桥下水东流。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念了这四句诗,次第敷衍正传,乃是《庄子叹骷髅》一段话文,又是道家故事,正合了李清之意。李清挤进一步,侧耳而听,只见那瞽者说一回,唱一回,正叹到骷髅皮生肉长,复命回阳,在地下直跳将起来。那些人也有笑的,也有嗟叹的,却好是个半本,瞽者就住了鼓简。待掠钱足了,方才又说。——此乃是说平话的常规。谁知众人听话时一团高兴,待出钱时,面面相觑,都不肯出手。又有身边没钱的假意说几句冷话,佯佯的走开去了。[17]752-753
道家题材的《庄子叹骷髅》故事,有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早在元代就为杂剧剧目之一。据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