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 (第1/3页)唐代音乐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恢宏壮观,小曲轻快活泼。大曲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法曲,其起源与宗教有关,所以往往掺杂了道教的音乐在内。
《秦王破阵乐》(也称《七德》)为太宗所造,属武舞。吕才、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制歌词。
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而舞,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此曲
“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庆善乐》(也称《九功》)同为太宗所造也,属文舞。
此曲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戴假髻穿皮靴。
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霓裳羽衣》则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曲子。
白居易有诗云: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羽衣舞。”据说在开元年间一个中秋十五的夜晚,道士叶法善邀玄宗同游月宫,聆听了仙乐《紫云曲》,玄宗通晓音律,暗中记了下来,回来后亲自谱曲并教梨园乐伎弹奏。
这就是绝美的《霓裳羽衣曲》的来历。乐中多丝竹之音,宛转清雅;舞者身穿翠孔雀上衣与艳似彩虹的裙子,如仙女般出尘飘逸,正像道家的羽化飞升。
隋代出现的集中外乐舞的
“九部乐”,唐代时增为十部,足见歌舞之盛。在民间艺术的浸染下歌舞向戏剧又靠拢了一步。
这时有所谓大面,又称代面,即戴着面具演出的戏。著名剧目是《兰陵王入阵曲》。
据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但容貌俊美。他觉得不足以威慑敌人,便戴上木刻面具上阵。
此戏曾传至日本。此外,《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这三个唐代有名的歌舞戏,都各有简短却完整的故事,有人物,有冲突。
情节的发展,走向规定的结局。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
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秦王破阵乐: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号)。
此曲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
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
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
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
“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作。
它的内容描写了唐玄宗想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舞者
“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
其舞姿也是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烟蛾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来其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是吻合的。
《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断还保存在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
据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三十六徧(段),由散序(六徧)、中序(十八徧)、曲破(十二徧)三部分组成。
散序的六徧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萧、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所谓
“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它可能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但中间可能还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
它有歌有舞,也有器乐伴奏,所谓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可能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
开始时,有散板的引起,称为
“入破”。白居易的《卧听法曲〈霓裳〉》诗称:“朦胧闲梦初成后,婉转柔声入破时”,可见其曲调是相当抒清的,不过很快就转入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快板部分。这一部分在转入快板前可能有一个由散板入快板的过渡段
“虚催”,中间也可能还有由快转更快的几次变化。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白居易自注云:“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可见《霓裳羽农曲》由于曲情的要求结尾处没有像别的大曲那样采用极快的
“煞衮”作结。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
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芋各一件。
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
“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
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
“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
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
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霓裳羽衣曲》的例子,说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唐代著名的法曲: “霓裳羽衣曲“是和“水调“、“凉州“、“录要(绿腰)“、等大曲齐名的古代音乐巨著,可惜至今它们都已失传了。但幸运的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平身酷爱此曲,留下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这样的不朽诗作。全诗洋洋洒洒695字,聚描述、想象、抒情、恳谈于一炉,非白氏之笔力不可为。与此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有关霓裳曲的第一手资料,俾使我们后学之辈得以作管豹之窥。
早在50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者杨荫浏先生就专门就此诗探讨过霓裳曲,现在再由象我这样的浅学之辈来说它,似乎有点多此一举。但我想到或许大家手中没有杨文(我自己就在60年代丢失了这篇文章),加上本人也愿意以愚笨之才,去琢磨千虑一得之见,这才写了下面的文字,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可能各位都熟悉这首诗,但也许有人不熟,所以先把此诗引在下边。我用的是“全唐诗“版,要特别说明的是,原文连续而不加标点,为了适合在电脑的屏幕上介绍和探讨,我已经把整首诗一字不缺地分成许多段落来介绍,是原文就加上引号和分段号,没有引号的是我的话;括号里的文字是原诗里就有的、印成小字的原注,它们也是特别重要的内容。段落分得不一定很妥当,只是为了便于讲述而已。
“霓裳羽衣(一有舞字)歌和微之 “ - 这是诗题,微之即他的好友元稹。
1)“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一作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头四句开宗明旨,说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自己在皇宫里听到和看到过《霓裳羽衣舞》。所以下边诗中所讲的内容,既不是听人讲述,又不是抄录书本。并且,他本人在千歌百舞中,最喜爱的就是《霓裳舞》。
2)“舞时寒食春风天,玉勾拦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一作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纍纍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