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

    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 (第2/3页)

    歌舞的时候还要在作为舞台的玉勾拦下供上香案,舞者的服饰又非常讲究。到这里,舞者已经出场,并且摆好架势,作好了舞霓裳的准备。

    3)“磬萧筝笛遰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散序六偏无拍,故不舞也)。“

    霓裳羽衣曲开始演奏,用了击、擫、弹、吹等各种奏法,奏响了磬、萧、筝、笛等多种乐器。注意,原注中说:众乐不齐,说明整个乐队配置远多于这四件乐器。乐曲一开始,奏的是散序,音乐比较慢,并且是散板,声音逦迤而绵长。散序要奏六遍,这时舞者尚未动衣,停留在一种宿云不飞,即不舞的状态。

    4)“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飘然转旋(去声)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态),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许飞琼、萼绿华,皆女仙也)。繁音急节十二偏,跳珠撼玉何铿铮(霓裳破凡十二偏而终),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这一段,用各种比喻,描写了霓裳舞的整个音乐和舞蹈:

    散序六遍后,接着就是中序。中序又叫拍序,它象竿裂冰碎那样响亮地奏出,舞者飘然起舞。舞蹈开始时用到了:转旋、纵送、小垂手、斜曳裾等这些舞蹈动作,表现出烟蛾敛略和风袖低昂这样的情态,然后又用了点鬟、挥袂等动作,表现出象上元、萼绿、王母、飞琼这样的女仙形象。中序奏几遍,没有交代。不过要完成这么多动作,推断起来,不会太短。下面就是“曲破“。 霓裳的“破“要奏十二遍,它是快速而铿铮的。最后乐曲是长引一声,结束在一个长音上,这是霓裳曲和其他乐曲不同的地方。

    5)“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一作闻)丝竹。“

    这一段是过场,不过其中一句值得一提:一落人间八九年。说明白居易在八、九年后再度接触霓裳曲。

    6)“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自玲珑以下,皆杭之妓名)。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秖应三度按,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在杭州白居易教了玲珑、谢好、陈宠、沈平等人,用箜篌、筝、觱栗、笙来演奏霓裳曲。注意,白居易自己来搞这首乐曲时,和皇宫中的演出有了很大的不同:一,只奏曲子,没有提到舞蹈;二,只用大约四名奏乐者,不象前文所述,乐队配置远多于这四件乐器。并且这段演奏音乐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演奏了三次。此后,这些人都分散了。

    7)“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着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一作州千)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此后白居易调任至苏州,公事繁忙,到当年秋天,才又想起霓裳曲来。在苏州一时没人会奏此曲,所以向元稹询问。元稹手下也没有会奏霓裳曲的人,但却给他寄来了谱子。由此,可以想到,白居易调任时,大概把谱子弄丢了,因为在杭州时他还教过别人。

    8)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朝阳舞者同。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一作引)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云);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钱唐诗云)。

    这些句子明白如话,不必解释。它们把白居易见到谱子时的欣喜之态,描述得活灵活现。不过可以说一句:元稹寄来的谱子的确是当年的原版,千姿万状都和朝阳舞者相同。

    9)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君言此舞难得(一作其)人,须是(一作得)倾城可怜女,吴妖小玉飞作烟(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见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烟雾散空),越艳西施化为土,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这里说霓裳羽衣曲是开元年西凉府节度杨敬述创声,而元稹 - 先这么讲,关于谁是作者,下文还要提及 抄写的谱子。并且元稹的意见是,一定先要有了倾城之女,才能教习此舞,白居易则认为,绝世佳人恐怕找不到了。

    10)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李娟(一作辉)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一作时)且教取(娟、态,苏妓之名)�

    白居易的意见也很简单:要流传此舞,就不能硬求国色。他认为,容貌优劣都在于人们的抬举,就把霓裳舞传给李娟和张态吧。

    上面我已经介绍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这首诗,不知大家是否有兴趣。下面,我就试就此诗来说说我对唐代霓裳曲的粗浅看法。我在谈论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尽量就诗中说到的话,和可靠的史料,作尽可能客观的研究,同时也不排除作一些有依据的推断,但尽量避免加入太多的想象。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正如前文所述,原诗中有很多的“原注“,它们非常重要。大家或许会说,这是为了使人看得明白而由白居易自己加的吧?情况可能是这样,但据我的看法,它们有三类:一,的确无误的作者自加。比方:第5分段中的:“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这句就明明白白地有“予“这样的称呼。二,第三、第四段里的,大量对霓裳羽衣舞的描写的原注。它们最重要,也最涉及音乐歌舞的专业性,不论从语气、从专业来讲,一般也认为是白居易自加的。三,不少:一作什么什么。如:“一作得“、“一作辉“、“一作时“等等。很明显,它们是选编时,因原诗有不同的版本,都有其依据,所以注在里边。它们很可能是后人加的,因为如果是白居易自己定稿,就会只选正确的一个。好在它们和音乐的关系都不大。

    对“霓裳羽衣“,作者在皇宫里听到看到的是乐曲和舞蹈;在杭州时只提到乐曲;在苏州时竟然只提到舞而没提乐曲。可能是苏州的舞蹈者给白居易的印象太深了,他在忆江南中说到苏州时,想起的就是 “吴娃双舞醉芙蓉 “,不过有舞也就必有乐。

    奏霓裳,乐队有大有小。皇宫里的乐队最大,如诗中所述,散序六奏时已经提到了四种乐器,下来众乐齐全后乐队规模不会小;到了杭州,乐队总共就四人了,就算白老自己也加入,也只有五人左右;到苏州后,谱子也丢了,是向元稹处要来的,乐队人数没提,按诗意推敲起来,人数不会多。白居易是奏霓裳的好手,此公尚且如此,说明随着年代的推移,霓裳羽衣曲的确在逐渐式微。

    讲了那么多,还没有入正题,下面就分几点来说它:

    1)“霓裳羽衣曲“的大致结构。

    根据全诗的描述,结构上它包括:一,散序;二,中序(又叫拍序);三,曲破这三大部分。

    散序是开头的部分,它是散板。这一点很象现在还在唱的昆曲。现在的昆曲,一套曲牌开始,总有好几个没有节拍的音符,谱子上记为“散起“。(比方昆曲的曲牌“大红袍“, 开始散起,用工尺谱写出来是:“五六尺工六六,五五六五上(高音)乙五“,不标节拍。)“霓裳羽衣曲“的散序要奏六遍,而且它是全曲最好听的部分,因为白居易说:“曲爱霓裳未拍时“(见前文的第8段)。散序奏完,就是中序。

    中序,或称拍序。它一开奏,就有节拍了。中序的音调象竿裂冰碎那样清脆响亮,舞蹈者的很多舞姿都在这里出现。如果你也是宋词爱好者,那么可以从宋人的词里,看到他们还在想起这些“经典“的动作。下边是宋代蒋捷的“燕归梁“〈风莲〉中的句子:“…正舞到,曳裾时,…“;“….慢腾腾,手双垂,…“你看,蒋捷把这些舞姿用来形容荷花,倒也很贴切。中序奏几遍,诗中没有交代,但按其他资料,中序应是十八遍。中序奏完,就进入曲破。

    曲破,或称破,是快速的结尾乐段,白居易称它是“繁音急节“,共奏十二遍,然后是结尾。按常规结尾速度不减,但霓裳是例外,它的最后结尾处是一个长音,作者称它是:“唳鹤曲终长引声“。

    这些就是“霓裳羽衣曲“的概貌。

    2)“霓裳羽衣曲“的内容。

    内容讲起来比较简单和确切:首先性质上它是“法曲“,这可以在第3分段的自注中看出:“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 法曲是带有道家色彩的音乐。其内容,正确点说,是描写了凡人对飞仙的向往;人间对天堂的向往,从乐曲名字和诗里延用了不少女仙的名字,象上元、萼绿、王母、飞琼等都可以得到证明。

    3)“霓裳羽衣曲“的大致长度。

    “霓裳羽衣曲“有多少长,这是很令今人很感兴趣的问题,探讨起来也很有意思。

    要讲长度,就先要把白居易诗中应用的一个音乐术语:“偏“(是“遍“的异体字,下文为行文方便,我说它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