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

    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 (第3/3页)

,一律写为“遍“)作一下研究。诗中第3分段说:“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散序六偏无拍,故不舞也)“。说明散序要奏六遍,奏散序的时候,舞蹈者已经出场,但却是“不舞也“。故这段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不合情理。散序又是白居易最喜欢的部分,说是“曲爱霓裳未拍时“,“未拍时“即是“拍序(就是中序)“之前的散序,所以也不可能像现在的昆曲“散起“那样短。那么推敲起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的长度可能是一支小曲的时间:三四分钟吧。这样,一遍就可能是约半分钟的时间。当然,可以想象,六个“遍“不会是简单的重复,遍与遍之间的具体音调应该是有不同的。

    至于“破“的部分,诗中清楚地说:“繁音急节十二偏,跳珠撼玉何铿铮(霓裳破凡十二偏而终)“,是快速的十二遍。推敲起来,它可能是散序六遍的两倍的时间,但由于它是快速的乐段,也许会短一点。那么就算它是在六到七分钟吧。

    讲了这么多,大家或许会说,这些都是按一个“遍“字来推测,依据并不很足。的确是这样,但是诗中又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可供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那就是第8分段中的:“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这两句重要的诗句,说明整首霓裳曲,可以在“四幅花笺“的篇幅里写完。古时用文字谱记谱,文字大小和普通汉字相当。以每张花笺竖向15行,每行21字(我看了不少古书,觉得每页21 X 16 这个字数大致可以认为是恰当的)来计算,这样,全谱共约1200多个音符。霓裳曲三大部份速度是:慢 - 中等速度 - 快速,所以可以平均按中等偏慢速度来估算。按每分60到70 个字符的速度,全曲演奏时间大约在 17 到20分。

    把这个结果减去前一段里估计的散序 3 到 4 分钟、“破“ 6到 7分钟,那么中序就在 8到 9 分钟。前文提到中序是十八遍,这个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四幅花笺“里记录的音符远多于1200 个呢?不能说没有这个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白居易和元稹这时候的年龄已经不算年轻了,古时候没有眼镜,他们这种有地位的文人,看书时一般都选字体大的看、写的字一般也不会太细小,所以我认为,元稹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来写谱的可能性是不大的。那么反过来说,元稹有没有可能用大而稀疏的写法,写了大大少于 1200 个音符呢?这种可能性倒是大一些,但我考虑到还有另一个可能性: 即谱子中说不定还会有类似“由此至那里那里,再奏一遍“的这种记号,如果是这样,那么两种可能性相抵,全曲的时间大致还是那么多。

    当然,我这样的研究法,推测的成分还是很多,误差是大的。也许有人还会说,根据一首唐诗来推算“霓裳羽衣曲“的长度,这一做法本身就不可行。这也是我自己常常问自己的问题。不过在手里没有更多资料的情况下,先这么研究一下,就算是聊备一格罢。好在我是“业余“的研究推测,最好是让大家看出问题来,然后再来分析推敲。这样答案就会离客观事实越来越近。

    白居易另外还作有一诗,其中提到霓裳羽衣曲,说是“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老式车马在很平整通畅的大路上行走,中等速度大约是每分种走半里路,(现在通用的自行车, 在同样条件下,一般在每分半里。快速地骑,则可达一里)。十五里路,大约要走三十分钟左右。按这个结果,似乎比上面推算的时间要长一点。但是白居易在这里明说了是“慢霓裳“,那么是他放慢了一点的唱法,这个结果也是大致符合的。

    4)“霓裳羽衣曲“的作者。

    作者的问题,有不少说法。但一般来说,已经有了较公认的说法:即来源于开元年间由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然后经唐玄宗改编“钦定“。所以有时也说是唐玄宗李隆基作的。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在诗中说:“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就是这个说法的代表。还有人编了方士罗公远领唐玄宗游月宫,听到仙乐,唐玄宗“密记其声 … 旦谕伶官 … 作《霓裳羽衣曲》“,这样的神话故事。剔除其神话成分,无非也是唐玄宗改编“钦定“。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中第9 分段中写:“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说得很明白,不用解释。不过其中的“君造谱“,我的看法是:白居易不是说的“皇帝造谱“,因为下面紧接:“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两个“君“字同时出现,说明是指的还是元稹,“君造谱“说的是元稹抄写的谱。

    这个说法,和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唐玄宗改编钦定,并无矛盾。只是白居易没有提到唐玄宗而已�

    《秦王破阵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剧,是一部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的艺术作品,它是在《破阵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破阵乐》原是隋末唐初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乐之音调。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建国仅两年的唐王朝政权得已稳固,社会相对安定。

    当时有人便把流行在隋末唐初的军歌旧曲《破阵乐》填上新词,用来歌颂李世民的功德,所以在演出后它便备受当时统治者的欢迎和提倡。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在君臣欢宴的时刻,李世民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为这一乐舞绘制了《破阵乐舞图》(与现在舞蹈场记相似)。

    这个乐舞的队形,左边圆,右边方,前有战阵,后有队伍。

    此舞用图绘制出后,李世民又感到《秦王破阵乐》是流行在民间的一军歌,如在宫中演出不太典雅,所以责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一些文官修改歌词”,并把此乐舞改名为《七德舞》,命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排练新编的《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名扬国内外。唐玄奘到印度考察,中印度的戒日王在会见玄奘时曾这样赞扬《秦王破阵乐》:“赏闻摩诃至那国(即中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表乱,率土分崩,兵戈竟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不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对《秦王破阵乐》也颇为关心,曾问玄奘:

    “‘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邪’?曰:‘然,此歌者美哉君之德也。’拘摩罗王曰:

    ‘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据《新唐书·吐蕃列传下》记载,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即《秦王破阵乐》产生195年时,唐朝与吐蕃结盟。当唐使者到达吐蕃参加结盟仪式时,吐蕃就是用“乐奏《秦王破阵乐》”来设宴款待以示仪式之隆重。由此可见,《秦王破阵乐》在周边国家和国际上已负盛名。

    《秦王破阵乐》在高宗李治执政时期有28年没有演出过。不知什么原因,高宗李治不喜欢这一乐舞。直到仪风三年(公元678年)后,《秦王破阵乐》才又常在宫廷中演出。后来李治把《秦王破阵乐》改为《神功破阵乐》,把原来120人的舞队减为64人的八佾之舞,而乐队伴奏得到了增加,乐器添制了箫、笛等。原来乐曲共演奏52遍,后改为只演奏两遍,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秦王破阵乐》成为整个唐王朝所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位名叫粟田道磨的遣唐执节使将《秦王破阵乐》带到了日本。从此《秦王破阵乐》便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至今在日本已有9种传谱,即:五弦琵琶谱《五弦谱·秦王破阵乐》,筝谱《仁智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育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等。

    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把《秦王破阵乐》又改成了《小破阵乐》,先收入到九部乐、十部乐中,后又把九部乐、十部乐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而《小破阵乐》又比李治改编后的规模小许多。《旧唐书·音乐志》云:“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后来李隆基又把《破阵乐》改编扩大为比原来李世民时的120人还多几倍的庞大乐舞。不过这数百人演出的《秦王破阵乐》全都是宫女着装演出。

    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元和年间(公元806——802年)看到过《秦王破阵乐》的演出盛况。他在《新乐府七德舞》一诗中真实地记载了《秦王破阵乐》在当时演出的情况,为后人研究《秦王破阵乐》提供了依据。

    在唐代末期,《秦王破阵乐》已不再是祭礼仪式上用的乐舞,也不在大型的庆典节日中使用,而成为一种迎宾乐舞。到了五代十国时,此曲随着唐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来源:光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