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内心戏

    第三百二十七章 内心戏 (第2/3页)

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受都不大相同。

    二十岁的人看《小城之春》,觉得女主角应该和青年医生离开小城,追求自由和幸福。

    三十岁的人会有一种难以决断的感觉,女主角是离开小城追求自由,还是承担起责任留在丈夫身边,他们会陷入困惑。

    四十岁以上的人能理解女主角的选择,爱情和家庭,道德和诱惑,这里有一个尺度。

    一部好电影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思考。

    冯晓刚拍了三部贺岁片,正想着转型,只是还没有找到方向,或者说属于他自身的风格。

    媒体总结冯晓刚的电影为“冯氏幽默”,认为这是冯晓刚影片的特点。

    但冯晓刚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那是剧本的原因,不是他的风格,他还不是一个有个性的导演,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我是占了剧本的便宜,拍了三部同类型的片子,大家就给我贴了个标签,觉得我就是这样了。”冯晓刚无奈道,“我也能拍其他的片子,这都是没准的事儿。”

    等林子轩写完《小城之春》的初稿,冯晓刚就拿走了。

    过了几天,冯晓刚把稿子还给了林子轩,一脸严肃的表情。

    “我琢磨了好几天,这片子我拍不了。”冯晓刚认真的说道,“勉强的话,也能拍,可拍不出里面的味道来,要么就等几年,等过了四十岁,多拍几部片子再说。”

    看起来这只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在冯晓刚看来,这个剧本太文雅,太克制,尺度不好把握,尤其是其中的男女感情,只要稍微过火,就破坏了整体的氛围。

    光看剧本就能感受到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纠葛,无法诉说的落寞情怀。

    “拍这部戏的导演,一定要冷静,细腻,但又不能像是旁观者一样冷漠,要能融入进去。”冯晓刚分析道,“这需要有阅历,还要有丰富的拍片经验。”

    “冯哥,你觉得国内那个导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