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解读

    第三百二十八章 解读 (第2/3页)

爱。

    文艺电影往往是开放的,能够提供多种可能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陈导明反复看了几遍剧本,认真琢磨过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和《活着》不相上下的本子。

    《活着》描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时间跨度极大,贯穿众多历史事件。

    《小城之春》只截取了人生的一个片段,在某一个春天发生的故事,极为短暂。

    如果说《活着》是一出严肃的历史剧,那《小城之春》就是一篇淡雅的小品文。

    两者很难说谁更好一些,艺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从演员的角度讲,《活着》更像是葛尤的独角戏,《小城之春》里有三个主要角色,这三个角色的感情互动是剧本最为精彩的地方。

    尤其是女主角,如果演的好,很可能创造出一个经典形象。

    陈导明第一个想到的是巩莉,无论是名气还是演技,巩莉都是最好的人选。

    巩莉经历过感情波折,演起少妇周玉纹这个角色有生活经验,唯一不妥当的是巩莉是北方人,有着北方女人的大气,缺少一份南方女人的温婉。

    不过对于演员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正如第五代导演对巩莉有偏爱一样,同时代的男演员也希望能和巩莉搭戏,一个好的对手更容易激发演员的表演情绪。

    陈导明打电话给林子轩,向他推荐了巩莉。

    “巩莉?她的片酬太高我请不起啊。”林子轩解释道,“明哥,咱们这个戏的成本低,预算不过三百万,我不可能拿一百万出来请巩莉,就算她愿意降片酬,五十万咱们也请不起。”

    作为国际影星,巩莉在香江拍片的片酬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内地的话是八十万到一百万之间,比葛尤的片酬翻了一倍。

    所以,她只能接那种投资超过两千万的大制作,一般的剧组没钱请,也不敢请。

    如果巩莉愿意把片酬降到三十万,作为制片人,林子轩倒是可以考虑,毕竟欧洲那帮电影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